background image

起作用,因细菌细胞膜不含固醇类物质。 离子载体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是脂
溶性的,能结合并运载特定阳离子通过双脂层膜。如缬氨霉素、短杆菌肽

A 等能

增加线粒体膜对

H+、K+  

Na+的通透性,为维持线粒体内正常的 K+浓度就

必须使泵入

K+的速度与流出速度平衡,这样使得线粒体消耗能量用于泵入

K+,而不是用来形成 ATP,因此抑制了氧化磷酸化作用,从而起杀菌作用。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能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很多,其作用机理也较

 

复杂,主要有下面

个方面: 抑制氨酰

-tRNA 的形成。如吲哚霉素的抑菌作

用是在氨基酸活化反应中和色氨酸竞争与色氨酸激活酶结合,从而抑制氨酰

-

tRNA

 

的形成。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能抑制

70S 合成

 

起始复合体的形成以及引起

N-甲酰-甲硫氨酰-tRNA 从 70S 合成起始复合体上

的解离,因此阻碍蛋白质合成的起始。 抑制肽链的延长。如四环素族抗生素由

 

于能封闭

30S 

 

亚基上的

A 部位使氨酰- tRNA 

 

的反密码子不再能在

A 部位与 

mRNA 

 

结合,因而阻断肽链的延长;氯霉素选择性地与原核细胞

50S 亚基

(或线粒体核糖体大亚基)结合,抑制肽酰转移酶活性,从而阻断肽键的形成;

 

红霉素也与

50S 

亚基结合,但它抑制的是移位反应。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终止。

 

如嘌呤霉素与

50S 

 

亚基

A 部位结合,抑制氨酰- tRNA 的进入,从而引起肽链

合成的过早终止。

4

 

)抑制核酸的合成。 如放线菌素

 

可特异地与双链

DNA 非共价结合,

 

使之失去作为

RNA 

 

合成的模板功能; 利福平、利福霉素是通过与细菌

RNA 

聚合酶的结合而抑制转录的起始。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理
细菌耐药性机理主要有生化机理和基因机理个方面。细菌基因突变是细菌产

生耐药性内因,但是突变基因本身并不直接表现耐药性状,而是通过生化机制
呈现耐药性。细菌耐抗生素的生化机制主要有五种类型:

1. 细菌产生破坏药物结构的酶
2. 靶位的改变
3. 渗透屏障
4. 药物主动外排系统

[2]

按细菌的耐药作用方式,耐药性产生的机理分为:

1)病原体产生灭活酶

病原体能产生破坏药物的酶而产生耐药性。例如耐青霉素

G 的葡萄球菌体

内产生

β-内酰胺酶,能水解青霉素 G,使其失活而产生耐药性;

2)改变病原体胞浆膜对药物的通透性

药物不能通过菌体细胞膜发挥抗菌作用而产生耐药性

,例如四环素不能通过

耐药菌株细胞膜

,无法在细菌细胞内集聚,因而不能发挥抗菌作用而产生耐药性

3)改变药物受体与靶结构

使药物失去作用点而产生耐药性,例如耐红霉素的菌核蛋白体

50S 亚单位

中的

23SrRNA 发生改变,而阻止核蛋白体 50S 亚单位与红霉素形成氢键结合

而产生耐药性。

(4)改变代谢途径或利用旁路途径
病原体连续多次与药物接触后,常能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而出现并利用了

旁路代谢途径,避开药物的抑制反应产生耐药性。例如耐磺胺的菌株不再需要
PABA 制造叶酸,使磺胺失效而产生耐药性。

5)改变病原体代谢酶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