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为急性、慢性乙肝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

1)水平传播   最主要途径是注射或粘膜接触血及分泌物:如注射、拔牙、刷牙、静脉

吸毒等。(痕量血液

0.0004ml 即可感染)

        性传播:临床不少见。精液、阴道分泌物均含 HBV DNA。
        密切接触:有可能
        食物传播:可能性较小,传播需病毒量大、口腔粘膜有破溃

2)垂直传播(母婴传播) 主要途径:围产期(新生儿皮肤、粘膜有破损而接触母

血)、产后密切接触和

 经胎盘或生殖细胞传播可能

现象

1. 脐血中发现 Dane 颗粒(病毒可能通过破损的胎盘屏障)

现象

2.精液中查到 HBV DNA,且精子中有整合的 HBV DNA 序列

3)医源性传播    输血、血透、内窥镜消毒不严格等

3.易感人群

1)低发病区:HBV 感染高峰为 20~40 岁;高发病区:HBV 感染高峰为 4~8 岁

2) 男、女性 HBV 总感染率相近,但发展为慢性乙肝者男多于女

3) 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慢性 HBV 携带状态(免疫耐

受)

4) 免疫力:感染后对同一 HBsAg 亚型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免疫

力不完全,偶可再感染其他亚型的

HBV。

(四)临床特点
1.潜伏期:2~6 个月,平均 3 个月。
2.乙型肝炎的临床类型
    急性肝炎:较少见。很多急性乙肝实际上慢性无症状感染者急性发作。
    慢性肝炎:最多见
    重型肝炎

慢性

HBsAg 携带者:病人无临床症状,常因体检查出 HBsAg 阳性,HBeAg 亦可

阳性。大部分携带者肝组织有病理变化,多为轻度,亦有少数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
甚至原发性肝癌。

二、

HBV 血清标志物(HBVMs)及其临床意义

1HBsAg

    HBsAg 在 HBV 感染后 2~6 个月(相当于潜伏期)出现。急性自限性肝炎 6 个月内
该抗原可消失,而慢性肝炎或慢性

HBsAg 携带者可持续阳性。HBsAg 有抗原性而无传

染性。例如,病毒基因

S 区可整合入肝细胞 DNA 中,S 基因可随肝细胞复制而持续表

达,不断产生

HBsAg,即使病毒被清除仍可长期阳性,但此时血中并无完整的 Dane

颗粒。(类似于

“空心汤团”)

HBsAg 有 10 个亚型,主要的亚型有 4 个:adr、adw、ayr 和 ayw。我国长江以北以 adr 为
主,江南为

adr 与 adw 混存,而新疆、西藏、内蒙等各少数民族几乎全为 ayw。

2) 抗-HBs

-HBs 一般于急性 HBV 感染后期或 HBsAg 消失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此间隔期

两者均不能检出,称为

“空白期”或“窗口期”(window phase)。

体内一般不能同时检出

HBsAg 和抗-HBs,因为两者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只有当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