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体贴不够,会使产妇产生失落感。周川平等

[13]

认为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个性

因素:具有内向、敏感、焦虑等人格特征和易感素质,平时又不善于处理人际矛盾,产后易
患抑郁症。已有文献报道,性格内向遇到不良刺激容易发生精神抑郁

[14]

(2)角色缺如:未

进入母亲角色,担心孩子缺乏家庭成员和社会的关心;担心分娩后体形改变,身体臃肿。若
其心理调适不当,可能会产生忧郁情绪。

(3)思想压力:婴儿喂哺困难,产妇又因为照顾婴

儿导致睡眠失调。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再适应,导致产妇疲倦、白责、产生负面心理

[15]

。担心分

娩时的疼痛、能否顺利分娩、、婴儿是否健康、有无畸形、婴儿性别是否理想、能否被家人接受
等,使产妇的心理产生不良刺激。冉令梅

[16]

调查发现,产后抑郁症患者有以下心理特点:

即焦虑、消极、有罪感,抑郁心境,自杀观念及兴趣或快感缺失。提出注意观察产妇的心理变
化,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产后抑郁症,对保护产妇和婴儿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3社会因素

目前社会仍存在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分娩女婴可能给产妇精神带来一

定影响;家庭支持被认为是一个主要因素,客观存在包括丈夫家人支持及其本人对婚姻的
满意程度。家庭矛盾,夫妻关系不和,产后家属关心较少和妊娠合并症是促进产后抑郁症的
危险因素

[17]

。孕产妇生活条件,如夫妻分离、住房拥挤、经济困难等可导致情绪低落;社会

支持匮乏,居家护理和社区护理尚不完善,从医院获得的信息也不足以满足其信息需求,
家庭中可以帮忙照顾产妇和小孩亲属也极其有限,如果丈夫再粗心大意,产后自己又缺乏
育儿及自我护理的经验和知识,造成精神上的压力,从而导致产后抑郁;医务人员的言语、
态度、姿态和行为可影响和改变产妇的情绪和状态,如果医务人员的态度不好,也会诱发产
后抑郁。郭素芳等对

425例产妇于分娩后6—12月采用EPDS抑郁筛查量表进行回顾性调查,

得出夫妻关系不融洽者发生产生抑郁症的危险性最大

(P<0.001)。居住环境差对产妇也是

一个刺激

(P<0.05)

 [18]

引。研究结果表明:妇女产后情绪变化多由于她们的生活条件造成

产后抑郁症与近期应激生活能力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夫妻分离、亲人丧亡、住房拥挤、
经济困难等均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有关。陈燕杰对住院分娩的产妇随机抽取

155例进行交

谈及问卷调查。采用

Beck抑郁自评量表。并对有症状者追踪观察,对其因素进行检验。结果

表明,产妇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居住条件、婴儿性别、喂养方式及产后护理者人数等因素
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P>O.05),产妇的职业、家庭收入、家庭关系、分娩方

式、住院环境及医院的服务质量等因素、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

(P<0.05)

 [19]

徐英对

32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生活事件进行测查,发现夫妻关系不和、产后亲属关心较少、

居住环境恶劣、婴儿照料困难等均是促发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20]

2.4个人因素

性格内向的产妇,个体素质有神经质、不成熟人格或强迫人格的初产妇发生此症较

多。调查发现年龄偏小或偏大的初产妇,容易发生产后抑郁,可能是由于年龄偏小的妇女生
活阅历浅,还没有从过去的孩子角色中脱离出来,对承担母亲的角色不适应。而年龄偏大的
产妇又因过份担心自己年龄偏大、害怕难产,在分娩前及分娩时精神高度紧张,分娩后担心
母乳不足、育儿困难等导致心理压力增大。张福秋等

[21]

研究发现,性格外向者易于心理不平

衡,但抑郁程度轻微或时间短时;性格内向者遇到不良刺激容易发生精神抑郁。
2.5产科及婴儿因素

有报道分娩方式与产后抑郁有关,产钳、胎头吸引器助产的产妇发病率高,剖宫产次

[21]

,应用产钳和胎头吸引器助产的产妇担心其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对分娩感到恐惧,

心理紧张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下降等一系列变化,影响产程进展,又进一步加
重焦虑,不安情绪。另外婴儿出现健康问题如畸形、生病、爱哭闹等都会引起产妇产后抑郁。
也有认为,手术分娩可使产妇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剖官产的妇女产后发生抑郁症的
危险是阴道分娩的

6.82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