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骨中央

......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

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

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素问

·

骨空论》)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

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灵枢

·

经脉》) 督脉者,起于下

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于脑 (《难经

·二十八难》)指出督脉行走的

方位以及与足太阳经、少阴经的相互联络。督脉总督手足之阳经,而手足阳经行

走方位与现代脊神经支配区基本一致。

在《内经》的基础上,公元

4 世纪《针灸甲乙经》对脊柱、督脉病变有更详细的

记载,已认识到某些疾病是源自督脉及脊柱旁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的病变,主张

对这些穴位施行针灸治疗。如 头痛项急,不得倾倒,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

” “

难言,刺风府 , 伤寒热感烦呕,大椎主之;心胀者,心俞主之,亦取列缺;

肺胀者,肺俞主之,亦取太渊;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脾胀者,脾俞

主之,亦取太白;肾胀者,肾俞主之,亦取太溪;小肠胀者,中髎主之。 (卷

十一)等等。明确指出内脏的病变与脊柱督脉及督脉旁之穴位的关系。总之,《针

灸甲乙经》对督脉及督脉旁之太阳经所有俞穴与脏腑、器官病变的关系有了明确

论述,后世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中国中医学运用经络穴位学说论

述脊源性疾病的独特理论。

 三、脊源性疾病的病因、病理

现代生物力学理论认为,骨骼和韧带维持关节稳定和平衡的作用为静力平

衡,肌肉维护关节稳定和平衡的作用为动力平衡。解剖学已经证实,椎体错位是

引起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的原因之一。脊柱结构的改变导致人体功能的改变,同

时内脏功能的改变也可影响脊柱的结构。因为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要通过神经

与脊柱发生联系,内脏器官有病变也会在脊柱上有所表现,通过反射性的肌肉

舒缩功能的改变以及脊柱周围韧带、关节囊等发生适应性的调节而导致脊柱功能

的异常。脊柱椎体可以沿横轴、纵轴和矢状轴旋转和平移。脊柱的活动通病因常是

多个节段多个方向病因病因的联合动作。所以脊柱失稳后发生的骨错缝也是可以

在水平轴上平移,冠状轴上的前倾、后仰和在矢状轴上左右旋转。脊柱的位移发

生后,会使脊椎管内容积减少,同时还可使神经根管以及椎动脉受到压迫或

/和

刺激;脊柱小关节排列异常产生对肌肉、肌腔、韧带、筋膜、硬膜等软组织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