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算公式:

 

  

σcz=γ’×z, 

  

σcz――指土的自重应力(单位 kPa) 

  

γ’指土的浮容重(单位 kN/m3),等于饱和容重减去水的容重,水的容重取 10kN/m3 

  

z――土层厚度(单位 m)。 

  由该式可计算出,水位每下降

1m,土的自重应力增加 10kPa。 

  如在建沪昆客运专线湖南段某隧道,该隧道进口明洞奠基于花岗岩残积黏质砂土中,
黏质砂土工程性质与细砂相似。勘察期间钻孔未揭露地下水,但明洞施工时发现有水。该问
题未引起足够重视,结果明洞基础施工过程中经历了先下沉、后上升的过程,虽然变化幅度
不大,但不能满足零沉降的要求。后来对地基进行了灌浆处理。经调查,勘察工作完成于
2009 年,该隧道明洞施工始于 2012 年,2009 年恰是南方普遍大旱,尤以广西、贵州旱情最
重,湖南旱情稍缓,隧址花岗岩残积土中地下水受大气补给,水位变化幅度超出常规,致
使勘察中提出的承载力偏大。

2013 年明洞施工期间,访地区雨季连续 60 天无干旱,但由于

隧道建成后壅水,地下水缓慢回升,受地下水浮托力的影响,隧道明洞部位稍有抬升,约
1~2mm。一般而言,该区域地下水位变化幅度为 2~3m,但实际施工过程中水位变幅多达
5.0m,从勘察时无水,到注浆施工进水位高出隧道底板充分说明地下水变化幅度之大。 
  

1.2 地下水位变化对材料的腐蚀性影响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9)》表 12.2.1、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GJ C20-

2011)》附录 K.0.2 指出,

Ⅰ、Ⅱ类环境无干湿交替作用时,按环境类型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

的腐蚀性评价腐蚀介质硫酸盐含量数值(界限指标)应乘以

1.3,从而可以得出,地下水位

变化使建筑物受到干湿交替作用,降低了混凝土结构对硫酸盐腐蚀的抵抗能力。
  《铁路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TB10005-2010)》中指出,处于水位变化区和处于干

湿交替区,碳化环境作用等级为

T3(见规范 4.3.1);水和土中的氯盐的对混凝土腐蚀性需

在有干湿交替作用下才能发生(见规范

4.3.2);地下水变动是划分破坏环境作用等级的重

要依据,(见该规范

4.3.5),该表中“频繁接触水”与“处于水变动区”均与地下水位变化频

率相关。

 

  《铁路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TB10005-2010)》(表 4.3.1)   《铁路凝土结构耐

久性设计规范(

TB10005-2010)》(表 4.3.2) 

  《铁路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TB10005-2010)》(表 4.3. 5) 

  此外,水文地质环境变化(地下水位变化)对隧道涌水量、边坡的稳定性有重大影响,
本文不作详述。

 

  

2 隧道工程对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 

  

2.1 隧道排水对水文地质环境环境影响 

  如京广铁路南岭隧道,该隧道穿越南岭山脉的五盖山与骑田岭夹持地带的剥蚀低山丘
陵区,隧道全长

6061.8 m,隧址岩溶发育、隧道受岩溶地下水危害严重。在 20 世纪 80 年代

初期,隧道设计和施工时,对影响隧道的地下水均采用以排为主的方案,随着隧道施工进
展,由于岩溶地下水对隧道施工安全和地质环境的危害日益加剧,逐步调整了施工方案,
对地下水危害严重地段采取以堵为主、堵排结合的原则,尤其在生潮垅岩溶最为发育地段,
选用正洞以堵为主、平行导洞以排放为辅的措施。南岭隧道运营

14 年来,因平行导洞漏水严

重、涌水量大,造成南岭隧道顶部岭白塘、生潮垅以及下连溪溶蚀洼地地表塌陷复活、扩大,
特别是岭白塘新生陷穴达

13 处。据观测资料统计,通过洞内各种途径排出的泥砂量已达 80

余万立方米,造成隧道中心水沟泥砂淤塞,涌水量增加,隧道基底长期浸泡,严重威胁行
车安全。

 

  

2004 年岩溶地质调查结果表明,以隧道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地下水降落漏斗,在降落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