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2.3、建立多道抗震防线。在强地震过程中,尽量使桥梁成为具有多道抵抗地震侧向力的

体系。从这点上看,超静定结构要明显优于同种类型的静定结构。

 

  

2.4、体系整体性和规则性的重视。不管是在平面上还是在立面上,结果的布置均需要使

用科学的几何尺寸,刚度以及质量均匀,规则对称,从而来避免突然的变化。桥梁的上部结
构应尽可能是连续的,从而保证桥梁良好的整体性。较好的整体性是结构发挥空间作用的基
本条件,同时它也可以有效地防止结构构件及非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被震散掉落。

 

  

2.5、严格遵循能力设计原则。在我国以前的建筑抗震设计中,普遍采用“强柱弱梁,强

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

”的设计思想。强度安全度差异是能力设计思想特别强调的,即在不

同破坏模式(延性破坏和脆性破坏模式)和不同构件(能力保护构件

——不适宜发生非弹

性变形构件的统称和延性构件)之间确立不同的强度安全度。通过强度安全度差异,确保在
大地震下,结构不发生脆性的破坏模式,而是以延性形式反应。

 

  

 

  桥梁抗震设计方法

 

  桥梁的抗震设计计算方法可归纳为三种:静力法、反应谱法、动态时程分析法。因反应谱
法和动态时程分析法都明显地各有其成功的一面,所以目前国内外主要是针对这两种方法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3.1、静力法。静力法是最早由日本学者大房森吉(1899)提出的地震力理论。它假设结

构物各个部分与地震动具有相同的振动。从而作用于结构物各部分的惯性力即可由地面运动
加速度与各部分的质量乘积得到,化桥梁抗震问题的动力计算为静力计算。静力法把地震加
速度看作是桥梁结构破坏的唯一因素,忽略了结构本身动力特性对结构反应的影响,应用
存在较大局限性。事实上只有绝对刚性的物体才能认为在振动过程中各个部分与地震动具有
相同的振动,所以只对刚度很大的结构例如重力式桥墩、桥台等结构应用静力法近似计算。

 

  

3.2、反应谱法。反应谱法是由美国学者 M.A.Boit(1943)提出这一概念的,并给出了第

一条弹性反应谱,即一个单自由度体系对应某个强震记录的激励,体系的周期与最大反应
(加速度、相对速度、相对位移)的关系曲线。反应谱方法概念简单、计算方便,可用较少的
计算量获得结构的最大反应值。但是它显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该法基于弹性假设,应用叠
加原理,只反应了地震动强度和平均频谱特性,属于一种等效静力方法,使用范围受限。还
有就是该法只能得到最大反应,不能求得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反应时程等不足。不过,近些
年有众多学者致力于发展非弹性反应谱,以寻求弥补反应谱法的不足之处。

 

  

3.3、动态时程分析法。动态时程分析法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伴随有限元法、计算机技

术两方面的发展而出现的。动态时程分析法虽然计算繁杂,但是能精确考虑地基与结构的动
力相互作用、地震时程相位差以及多点多维激励、结构的各种复杂非线性因素(包括几何、材
料、边界连接条件等)以及分块阻尼等,所以是一种公认的精细分析方法。目前的研究主要
围绕地震动多点多维变相位激励输入、土

 - 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结构的各种非线性以及地震

分析的专用程序这些方面。

 

  

 

  

4 桥梁抗震设计措施 

  

4.1、从已有的许多桥梁震害分析来看,桥梁地震破坏不能单独看做是结构的强度不足

所致,需由传统的强度理论向延性抗震理论转变。而地震有着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会导致
计算桥梁抗震结构的失真。地震运动是因为震源通过传播介质体再通过场地地质体这样一系
列的变化运动而形成的综合变化,所以,在计算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模糊事件。

 

  

4.2、为防止主梁发生位移落梁,应加强桥面的连续构造以提供足够的宽度。另外还应适

当地拓宽墩台顶盖梁及支座,并增设隔挡装置以防止位移。同时加强桥梁结构各种减隔震、
地震动控制的研究,目前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各种减隔震装置的应用效果、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