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4)基坑连续墙间采用三管旋喷桩来对接缝进行堵水,三管旋喷的深度嵌入到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50cm,无法对三管旋喷桩以外的基岩裂隙进行有效的封堵,造成地下水通过基岩裂隙渗入到连续墙接
缝,从而渗漏到基坑内。

5)基坑开挖穿越砂层及岩层,在砂层与岩层的交界面由于岩面的不平整,在进行高压的旋喷施工

的同时,不能确保该交接处的有效成桩能完全封闭整个岩面,有可能使该交界面成为一个水流的通道 ,
地下水通过该通道渗入到连续墙接缝内,进行造成地下水通过连续墙接缝渗漏到基坑内,造成墙缝渗
水。

4 深基坑地下连续墙接缝渗漏水的预防措施
为降低深基坑地下连续墙在基坑开挖阶段渗漏水风险,必须在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加强预防、预

控措施。

1) 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与流动性。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 ,石子宜采用级配较好的碎

,最大粒径不大于导管内径的 1/ 6 和钢筋最小净距的 1/ 4 ,且不大于 40mm。砂率宜为 40 %~45 % 。混

凝土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

,施工坍落度宜为 18~20cm ,坍落度降低至 15cm 的时间不宜小于 1h ,扩散度

宜为

34~38cm。混凝土初凝时间应满足浇灌和接头施工工艺要求,一般宜低于 3~4h。如运输距离过长,

一般在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

,可减小水灰比,增大流动度,减少离析,防止导管堵塞,并延缓初凝时间。

2) 预防地下连续墙接缝夹泥
① 地下连续墙接头刷壁要彻底。用特制刷壁器,用吊车吊入槽内紧贴接头,反复上下刷 5~7 遍清除

干净接头夹泥

,并进行超声波检测,检测刷壁之后接头内是否还存在异物。

② 清孔换浆。清孔时,要用新鲜泥浆把槽孔内泥浆置换出一部或大部分,使孔底残留的沉渣降到最少,

并且要使槽孔内泥浆指标接近新鲜泥浆

,以减少浇筑过程中的夹泥。

③ 浇筑混凝土时,为了提高泥浆抗水泥污染的能力,可加入适当的外加剂,如碳酸钠或羧甲基钠纤维

素。以提供泥浆质量。

④ 钢筋笼下放过程中,确保垂直、缓慢下放,切不可靠重力强行插入,导致侧壁土体塌落。
⑤ 导管的使用和控制。导管间距根据幅段长合理分布,要使各导管能均匀进料,各导管处的混凝土面

高差不宜大于

0.3m ,要避免左右提拉导管,否则会把沉碴和泥浆混入混凝土内。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导

管埋入混凝土中

2 ~6m , 最小埋深不得小于 2m ,否则会把混凝土上升面附近的浮浆卷入混凝土内。用多

根导管浇筑长度大的单元槽段时

,中间部位导管应提前浇筑,其他导管待底口埋入 1.0m 以上后再开始浇

,以防中间部位流动的混凝土卷进沉渣或泥浆。

5  后期影响连续墙接缝渗漏水的主要原因及预防  
连续墙施工完成后

,在开挖基坑以及施做主体结构时,连续墙接缝的渗漏水程度,往往会加剧。在实际

施工中

,要求基坑开挖做到快挖快撑,从而预防连续墙的变形过大。 

6  深基坑地下连续墙接缝渗漏水应急治理措施
地下连续墙接缝中出现的渗漏常见现象,一般可分为点漏、线漏、面漏三种形式,其渗漏程度基本

可分为渗水、漏水、涌水、涌砂等。

渗漏点按渗漏水流量大小情况区别处理,排堵结合,尽量做到在初次封堵即满足施工要求。
6.1 点漏、面漏部位的修复
对于轻微的点漏、面漏,采用人工清除缝隙杂质,凿去混凝土表面,并用水奖表面清洗干净、凿毛,

采用手摇(电动)式简易灌浆泵压入聚氨酯堵漏剂进行止水处理。施工前用

Φ10~Φ14 电钻引孔并埋入

针管,针管间距按漏缝长度每

15cm 布置 1 根,局部漏水点按点为圆心半径 10cm 范围内布设 3 根,针

孔深度为结构墙厚的

2/3 处,即进入连续墙 50cm~60cm,压入聚氨酯过程中若有外漏现象,应采用速

凝水泥封堵,成片或缝隙漏水应遵循从下至上逐一注浆的原则,待注浆泵手柄难以摇动或浆液已无法
压入时,即满足注浆要求。施工完成后立即清除表皮起泡的聚氨酯,达到基面验收要求。

6.2 线漏部位的修复
1)应急处理
对于线漏部位,首先对漏水处采取割缝、剔槽,人工凿出宽

3~5cm、深 15~20cm 的沟槽,再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