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破碎,失去承载能力。刚性墩在地震作用下,变形能力小,主要以强度抵抗地震力,当地震
力超越其承载强度时,出现剪切破坏。

  

  

4、基础震害  

  基础的破坏与地基的破坏紧密相关,地基破坏一般都会导致基础的破坏。地基破坏主要
是指地震作用下因砂土液化、不均匀沉降及稳定性不够等因素导致的地层水平滑移、下沉、断
裂。基础的震害主要表现为移位、倾斜、下沉、折断和塑性铰破坏。

  

  

 

  三、桥梁抗震设计原则

  

  桥梁抗震设计的主要指标有

3 个:桥梁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延性。合理的抗震设计,要

求设计出来的结构在强度、刚度和延性等指标上有最佳的组合,使结构能够经济的实现抗震
设防的目标。总结抗震设计中应尽可能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1、体系的整体性和规则性  

  桥梁的整体性要好,上部结构应尽可能是连续的。较好的整体性可防止结构构件在地震
时被震散掉落,同时它也是结构发挥空间作用的基本条件。无论是在平面还是在立面上,结
构的布置都要力求使几何尺寸、质量和刚度均匀、对称、规整,避免突然变化。

  

  

2、提高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和延性  

  桥梁结构的地震破坏源于地震动引起的结构振动,因此抗震设计要力图使从地基传入
结构的振动能量为最小,并使结构具有适当的强度、刚度和延性,以防止不能容忍的破坏。
刚度的选择有助于控制结构变形;强度与延性则是决定结构抗震能力的两个重要参数。由于
地震动可造成结构的构件周期反复变形,使其刚度与强度逐渐退化,因此,只重视强度而
忽视延性绝对不是良好的抗震设计。

  

  

3、能力设计原则  

  采用能力设计原则,通过强度安全度差异,确保结构在大地震下以延性形式反应,不
发生脆性破坏模式。对拟定的桥梁方案,经过初步地震作用计算,分析结构的薄弱部位,选
择结构塑性变形机制,确定塑性铰位置,使预期的塑性铰出现在易于发现和易于修复的结
构部位。在我国以前的建筑抗震设计中,普遍采用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

设计思想。

  

  

4、多道抗震设计  

  所谓多道抗震设防,是指在一个抗震结构体系中,一部分延性好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
首先达到屈服,充分发挥其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即负担起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作用
其他构件则在第一道抗震设防屈服后才依次屈服,从而形成第二道、第三道或更多道抗震防
线,这样的结构体系对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是非常有效的。

  

  

 

  四、桥梁抗震设计要点

  

  采用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的同时,必须重视抗震构造措施,保证桥梁结构在地震时按
设计发挥抗震能力。在桥位选择、桥孔布设、桥梁结构体系的选择、桥型布置以及桥梁结构细
部设计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以达到抗震减灾的目的。

  

  

1、选择合适的桥位、桥型和孔径  

  选择桥位时应尽量避开地震危险地段,充分利用地震有利地段。应尽量采用桥梁中线与
河流正交,这样即使地震产生河岸滑移,影响也较小;若采用斜交,地震时极易产生河岸
向河心滑移,会使桥梁随之发生错动或扭转破坏。从几何线形上,尽量使桥梁位于直线上,
弯桥或斜桥会使地震反应复杂化。

  

  在高烈度地震区应尽可能采用规则性好的桥梁结构,结构的布置要力求使几何尺寸、质
量和刚度均匀、对称、规则,避免引起突然的变化。地震区桥跨不宜太长,大跨度意味着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