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布钢筋,构造不够合理;连续梁中间支承附近的腹板内未设纵向加强钢筋。

 

  梁的主拉应力区配置斜筋起弯点的规定,主要目的是保证斜截面抗弯效应不小于正截
面的抗弯效应,所以应严格按规范的规定执行,靠近支点的第一排弯起钢筋顶部的弯折点
简支梁或连续梁边支点心位于支座中心截面处,悬臂梁或连续梁中间支点应位于横隔板靠
跨径一侧边缘处,以后各排弯起筋的梁顶部弯折点,应落在前一排弯起钢筋的梁底部弯折
点处或弯折点以内;主拉应力钢筋中

“浮筋”是禁用的钢筋形式,由于其两端未与主筋相焊

接,不能形成有效的握裹力及锚同构造,所以也不能形成主抗拉应力的效应,因此弯起钢
筋不得采用浮筋;分布钢筋的作用,是将荷载分配传递给受力钢筋,分担混凝土收缩和温
度变化引起的拉应力,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故应按规范规定设置分布钢筋;板内应设垂
直于主钢筋的分布钢筋,分布钢筋直径不小于

8mm,其间距应不大于 200mm,截面面积不

宜小于板的截面面积的

0.1%,在主钢筋的弯折处,应布置分布钢筋。连续梁中问支承点附

近受力较为复杂,支座边缘常有局部拉应力产生,在腹板和底板中设置间距较密的纵向短
钢筋,有利于防止箱梁局部裂缝的展开,在支点附近剪力较大区段和预应力混凝上梁锚固
区段,腹板两侧纵向钢筋截面面积应予增加,纵向钢筋间距宜为

100~150mm。 

  

3.2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梁内的箍筋设置、局部加强区配筋设计不满足要求 

  常见问题是:箱梁腹板及墩柱设计箍筋间距过大,同排内纵向钢筋间距大于

150mm 或

15 倍箍筋直径两者中较大者,并未设置复合箍筋;桥墩处箱梁的支座与腹板中心线不重合,
支座支承于箱梁的横隔梁上,支承中心两侧的横隔板箍筋间距配置较稀,未按实际剪力分
布确定箍筋间距;墩柱纵向主筋的箍筋肢数偏少,不满足规范要求。梁内箍筋除用于承受主
拉应力外,还起到固定或保证主要受力钢筋正确位置和联系受拉与受压区的作用;中心及
偏心受压构件中的箍筋,可约束所箍钢筋的纵向弯曲,所以箍筋要做成封闭式,以防止受
压钢筋因纵向弯曲而向外凸;箱梁的横梁虽然两侧有腹板弹性约束,但支承点的附近仍有
较大剪力,为防止在横梁中裂缝扩大,仍应在梁的支撑点附近加密箍筋,使支座中心向跨
径方向长度不小于一倍粱高的范围内,箍筋间距不大于

100m;箍筋靠其转角点来约束纵向

钢筋,纵向钢筋离转角点愈远,箍筋对纵向主筋的约束力越小,所以箍筋的肢数不能过少
将箍筋配合拉筋使用,也能达到约束纵向主筋的效果。

 

  

3.3 钢筋搭接长度设计不满足要求 

  常见问题是:钢筋混凝土连续板梁、墩台设计中,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不满足规范要求;
直径

32mm 钢筋采用绑扎搭接,不符合规范要求。钢筋搭接长度小于 35d,将造成钢筋搭接

部位的实际抗拉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导致钢筋混凝土构件局部的抗拉和抗弯能力降低;
采用绑扎搭接钢筋的连接接头处的传力性能不如整根钢筋,钢筋绑扎搭接的连接接头处在
受力后,搭接的两根钢筋将产生相对滑移,搭接长度越小,相对滑移越大,为使连接接头
充分受力,具有要求的刚度,就要增大搭接长度;根据工程经验,对直径较大的钢筋采用
绑扎搭接的连接效果较差,很难满足要求,对直径较大的钢筋并不经济,故设计者还是要
遵照规范规定,按钢筋直径采用焊接等连接方式为好。

 

  

3.4 钢筋保护层设计不满足要求 

  常见问题是:桥梁箍筋至梁侧面的净距较小,钢筋的混凝土净保护层不满足要求;对
位于

III 类环境的桥梁,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钢筋笼采用定位钢筋,对防腐蚀不利。钢筋

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能过小,否则极易导致保护层脱落,引起钢筋锈蚀、膨胀,使钢筋有
效受力截面减小,安全度降低,应按照规范规定,设置混凝土表面至箍筋或防裂钢筋的净
距,满足钢筋的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要求。对位于

III 类环境中的桥梁设计,除满足钢筋保

护层厚度外,同时还应考虑定位钢筋的使用将形成腐蚀通道,对结构耐久性不利,建议用
定位钢筋混凝土块代替定位钢筋,将起到良好的防腐蚀效果。

 

  

4 抗震设计中常见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