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从本工程在桥头两端进行软基处理的措施和效果来看,采用的软基处治理论计算方法
和选用的计算参数与软基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导致有些软基处治设计未能达到预期效
果和技术要求。另外,雨水侵蚀造成路堤填土流失和强度降低,也是造成路桥过渡段路堤沉
降的主要原因。在实际工程实施运用中,还有一些优化措施,以确保路桥过渡段软基处理达
到预期效果:

 

  

2.1 加强路堤填料的选择实施 

  根据不同土壤在相同压实机具下达到同等压实度时的压实变数和松铺厚度的关系,从
试验结果比较各种土壤的技术指标,选出最适宜的土壤作为填料。在桥台后

5-10m 范围内应

填筑工程性质良好的填料。填料应强度高、易压实、透水性好,如砂砾土、碎石土、中粗砂以及
强度较高的工业废渣等。如采用非渗水性土,应在土中加入石灰、水泥等稳定材料进行处理。
近年来,有采用泡沫混凝土及泡沫苯乙烯等工程塑料作为桥头填料,可以大幅度减少地基
沉降,将是有潜力的桥台填筑材料。从经济角度考虑应就地取材,选择当地干容重较大的砂
砾土或其他透水件较好的材料。

 

  

2.2 确保道路工程的地基和路基条件 

  从路桥过渡段的路基路面工程实施可知,路桥过渡段的变形控制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1)严格控制过渡段内路基的施工后沉降量;(2)将路桥交界处的错落式沉降变成连续

的斜坡式沉降,因此,其变形控制主要是控制路基施工后沉降和路桥间差异沉降。在桥头引
道路堤填筑过程中,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路堤并不能提高地基承载力,也不能有效地阻
止地基的沉降。只有当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在路堤填土自重荷载与车辆荷载的联合作用
下不致破坏而产生较大的沉降时,土工合成材料的加筋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根据交通部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D30-2004 规定,路桥连接处最大容许工后沉降为 10cm。只有要求

根据沉降曲线换算的工后沉降量小于容许工后沉降值,并且要求连续

2-3 个月观测的沉降

量每月不超过

6mm,才能进行路面施工。 

  

2.3 桥台台背排水处治设计 

  从以往经验来看,排水不畅也是造成桥台台背路基下沉的主要因素,因此要着重台背
排水设计方面的处理。道路桥头路堤的施工可知,台背路堤填土常采用砂类、渗水性土作为
填料,不考虑防水和排水设施,通常对桥台处于长期浸水路段,采用浆砌片石护坡,而其
他桥台路段,只在锥坡范围设置浆砌片石护坡,台背设置防格网草护坡或草皮护坡,但是
从道路改建、水毁和收尾工程侦查过程发现,许多桥头路堤沉降较严重的地方,长伴随锥坡
和护坡水毁,分析其原因。雨水对路堤的冲刷和侵蚀,防格网草防护等路堤边坡防护措施未
能起到保护路基免受雨水侵害的作用,所以桥头路堤边坡防护措施及台背防水和排水设施
的不适当,促使台背填土流失,路基强度降低,在行驶车辆长期作用下,过渡段填土塑性
变形,诱发桥头路堤不均匀沉降,出现桥头跳车现象。在桥路过渡段如果路面排水处理不当,
会造成水沿台背下渗,影响路基路面稳定性,因此,应根据台背填料类型、降雨资料及渗水
量等选择适宜的排水力式,以疏干台后下渗的水分。

   一种较成功的做法是在基底作必

要的处理后,填筑横坡为

3%~4%的夯实粘土土拱,在土拱上挖一条成双向坡的地沟,地

沟尺寸一般宽为

40—60cm,深为 30—50cm。然后在台背后全宽范围内满铺一层隔水材料

(可用油毡或下垫尼龙薄膜上盖油毡)。在地沟内四周铺设有小孔的硬塑料管,塑管直径一
般不小于

10cm,其上小孔孔径为 5mm,布成梅花形,间距控制在 100m 以内。塑料泄水管

的出口应伸出路基外或桥头锥坡外。然后在硬塑料管四周填筑透水性好、粒径较大的砂石材
料,再分层填筑台后透水性材料,直到路基顶面。横向盲沟的设置与上相仿,即取消泄水管,
以渗透系数较大的透水性材料如大粒径碎石填筑地沟。用土工布包裹盲沟出口处,并对其作
必要的处理。地下水位丰富时可在台后填方中设透水层。透水层的厚度以

1-2m 为宜,并要高

于原地面不少于

0.5m,使地基沉陷后,原地面和地下水位不高于透水层。透水层以上的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