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基本假设:把隧道围岩视为散粒体,认为洞室开挖后,其上方围岩将形成

承载拱。并认为岩体下沉形成两条垂直的破裂面,垂直压力

σ

V

分布是均布的,

与水平压力

σ

H

的比值为

ξ。在距地表深度为 h 处,取厚度为 dh 的水平土层,按

平衡条件得:

2b×(σ

V

+dσ

V

-2b×σ

V

+2ξ×σ

V

×tan(φ)×dh-2bγ×dh=0

整理:

V

/(γ-(ξ×σ

V

×tan(φ)/b)-dh=0

式中:

φ— 围岩内摩擦角

       b— 洞室松动宽度的 1/2

γ— 土的围岩重度

求解以上微分方程,并引入边界条件:当

h=0 时 σ

V

=0 得:

σ

V

=γ×b/(tan(φ)×ξ)×(1-exp(-(tan(φ)×ξ×h/b))

 

  随着 h 的增大,exp(-(tan(φ)×ξ×h/b)趋进于零,则

σ

V

趋近于某一固定值

γ×b/(tan(φ)×ξ)

   泰沙基试验结果 ξ=1.0~1.5  取 ξ=1.0 则:

σ

V

=γ×b/tan(φ)

    令:f=tan(φ)
    则:σ

V

=γ×b/f=γ×hh= b/f   

              

 h=b/f

2)普氏理论:

新中国成立到

1975 年,为全面学习苏联的时代,隧道专业的教材都采用

前苏联纳乌莫夫的课本,在支护理论同样采用了,俄国

M.M.普罗托亚诺夫在

1905

年提出的散体结构平衡拱理论,俗称 普氏理论 。普罗托亚诺夫采用砂子

作为介质(模拟岩体),经过大量的模型试验和理论推导,提出了普氏理论。普
氏理论要点是:

① 在一定的埋深条件下隧道或其它地下洞室开挖后,将会出现一定范围的抛

物线型的平衡拱(普氏拱)自身稳定,不会无限制的坍到洞顶地面。支撑结构只
需承受平衡拱(普氏拱)内的岩土重量,即可保证洞室稳定;

② 平衡拱(普氏拱)的高度可用下式描述:

h=b/f

式中:

h — 普氏拱高度(m)

      b — 普氏拱跨度的 1/2(m)
      f — 普氏系数。对一般岩石 f=Rc/100(Rc 为岩石的极限抗压强度),对于

土层

f=tan(φ)。同时可查阅普氏坚固系数分类表。

2

h

H

B

q

e1

e2

45°-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