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相应加宽值,我们认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圆曲线两端应该尽量采用缓和曲线。这对快速
行车特别有利。

 

  (

3)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符合汽车行驶轨迹, 能够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和乘车人员舒适程度, 而且可以

诱导驾驶人员的视线

, 调整平面线形与沿线环境以及周围景观相协调, 保证道路线形的均衡

和连续性。为了保证曲率缓和、行车缓和、超高和加宽缓和

, 缓和曲线必须具有足够的长度。标

准中规定的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主要从曲率缓和考虑

, 以保证驾驶员从容驾驶和乘车舒适为

目的

, 用 3 s 行程作为缓和曲线最低限度的控制值。在一般情况下, 当圆曲线部分需设置超高

, 缓和曲线还应满足超高过渡的要求, 缓和曲线的长度至少能完全包括超高缓和段的长度, 

但如果按超高渐变率求出的缓和段长度比缓和曲线还要长时

, 则必须延长缓和曲线路段。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 缓和曲线并不单纯作为曲率和超高变化的缓和段, 而应作为在视觉

上获得圆滑线形的条件。为了满足视觉条件的要求

, 应在圆曲线半径 1~13 范围内选取回旋

曲线的参数

A,即 R3≤A≤R。缓和曲线长度随着圆曲线半径的增大而增长, 以利于视觉和线形

美学上要求

,使线形美观协调。 

  

3.2 纵断面线形 

  (

1)最小纵坡 

  

 小于 0.3%的纵坡, 将造成路面排水不良,雨天行车溅水成雾, 影响行车安全。同时, 在路

面上积水到一定厚度后

, 高速行车时, 在车轮与路面间产生“水膜”现象, 使轮胎与路面间的摩

擦阻力大大降低

,这时如果有情况需要刹车减速, 往往会酿成行车事故。所以, 道路纵坡不得

小于

0. 3%。这不仅是为了满足最小排水要求, 也是车辆安全行驶的需要。 

  (

2)纵面线形的设计 

  

 纵面线形是构成道路三维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纵面线形设计是适应地形起伏条件的

设计。它对工程投资、车辆行驶的舒适与安全性有直接影响。在纵面线形设计时应根据地形实
际起伏和其它控制因素,合理采用坡度、最小坡长等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要均匀升降坡度,
城市道路要防止接长坡或平坡,尽量利用老路面,并考虑便于排水,同时考虑横向土方平
衡,避免大填大挖,并在全线上配合平面线形获得连续光滑无大起大落的道路线形。在条件
允许的情况下,力求采用缓坡和大半径竖向曲线以保持司机的安全视线。

 

  

3.3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时, 根据经验做到以下各点,便能得到较好的线形。 

  

 (1)平曲线与竖曲线重合。平纵配合的意义,重要的应该是指平纵面线形位置及指标运用

得当

,为安全、舒适、快速的行车创造条件。如果平、竖曲线的顶点错开不超过曲线长度的 14, 

仍然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外观。如果错开

12,那就会出现配合得很差的线形。配合得好的线形

是竖曲线的起、讫点最好分别在两个缓和曲线的中间

, 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

的直线上

,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若平、竖曲线的半径都很大,则平、竖曲线的位置可不受上

述限制。

 

  

 (2)平曲线和竖曲线的大小保持均衡。平曲线与竖曲线其中一方大而平缓时, 则要注意另

一方也要大而平缓

,且不能使另一方变化过多。因为这种线形可能出现一个竖曲线中包括两

个以上的平曲线或与之相反的情况

,并且线形短的一方看上去特别醒目并给人以不愉快的感

, 失去了视觉上的均衡性。 

  

 (3)避免竖曲线的顶、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如果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有小半径的平

曲线

,不仅不能引导视线而且要急转方向盘致使行车危险。在凹形竖曲线的底部有小半径的

平曲线

, 便会出现汽车加速时而急转弯, 同样可能发生危险。 

  

 (4)一个平曲线内, 必须避免纵断面线形反复凸凹。在一个平曲线内, 纵断面线形反复凸

凹时

, 往往形成看得见脚下和前方, 而看不见中间凹陷的线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