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米。即过渡层从

7.2 米到 14 米,这样两种结构类型能实现很好的延性过渡转换,满足复杂结

构要求,其缺点是结构设计中混凝土梁柱钢筋与钢柱碰撞多,节点处理复杂

 ,施工难度较

大。而且对于混合结构必须用剪力连接件使两种材料连接

,连接件根据其变形能力不同分钢

性连接件和柔性连接件,方钢及

T 型钢为刚性连接,圆柱头栓钉,槽钢及弯钢筋连接件属于柔

性连接件

,此处采用圆柱头栓钉连接件连接,要注意当圆柱头栓钉与混凝土梁中钢筋碰撞时可

直接取消该处的栓钉。
  

 值得注意的是过渡层中的节点设计,当钢柱插入混凝土柱时混凝土梁柱钢筋部分靠弯

折避开钢柱,对无法避开而被打断的钢筋就不能完全满足钢筋锚固要求

,因此节点处理由为

关键。这时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对与钢柱翼缘碰撞的混凝土受力钢筋全部断开,然后再从钢
柱上焊接伸出

200mm 左右的工字型钢牛腿,使钢筋位于牛腿上下翼缘且混凝土梁上下钢筋

与牛腿上下翼缘分别焊接来增加钢筋与钢柱的焊缝连接长度,使得钢筋更好的满足受力要
求,同时注意在钢牛腿上下翼缘及钢柱加劲板上预留排气孔

.对混凝土梁中钢筋与钢柱腹板

碰撞无法避开时采取钢柱腹板开小孔,使钢筋通过钢柱

,每根钢筋对应在钢柱腹部发上开的

孔比钢筋直径大

5MM,再用补强板对钢柱腹板贴焊补强,(混凝土梁钢筋也可以直接与钢

柱加劲板焊接而腹板不需要开孔)
  

 结论中需要说明的是对这种高度相对较高的混合结构类型,采用这种做法实现了两种

结构类型之间的延性过渡,既满足了业主需求,也使得结构从概念设计上更加安全合理

 。

经过结构计算在风荷载与地震作用时整体相对位与层间相对位移,整体稳定满足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