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料制成了图像板作为

X-射线的面探测器。他们还设计制作了一台由光学精密机械和计算机

组成的计算

X-射线图像仪已可以获得清晰的 X-射线透视图象和粉末晶体衍射图像。 

  

2.2 多孔晶体材料的研究。徐如人、庞文琴等在水热法合成各种类型分子筛的基础上发展

了溶剂热合成法利用前驱体和模板剂制备了一系列水热技术无法合成的新型磷酸盐及砷酸
盐微孔晶体所合成的

JDF-20 是目前世界上孔口最大的微孔磷酸铝;1989 年徐如人、冯守华

等首次报道了微孔硼铝酸盐的合成和性质之后又获得了一系列新型微孔硼铝氯氧化物。其中
硼的配位数可取

4 也可取 3 但不会高于 4;铝、镓、铟的配位数大多超过 4 有的甚至达到 6。

所有这些都突破了传统分子筛纯粹由四面体结构基元构成的概念为开发新型结构特征的微
孔材料提供了丰富的实验依据。

 

  

2.3 金属氢化物的研究。申泮文等设计了有特殊搅拌设备的固-液-气多相反应釜使

“金属

还原氢化反应

”在 400~500℃范围内进行完全;利用此类反应以新方法合成复合金属氢化

物;以

“共沉淀还原法”“置换扩散法”制备了钛铁系、镍基或镁基合金等储氢材料;创造了

钕铁硼等永磁材料合成新工艺。

 

  

2.4 C60 及其衍生物的研究。1990 年底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开始 C60 团簇

的合成实验研究尔后国内

10 余个单位相继开展了 C60 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如首先在国

际上建立了重结晶分离

C60 和 C70 的方法;在国内首次获得了 K3C60 和 Rb3C60 超导体达

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发现在阴极中掺杂

Y2O3 可以大大提高阴极沉积物中等碳纳米

管的含量;首先报道了直接氧化

C60 含氮化合物的研究成果等。 

  三、室温和低热固相化学反应

 

  

3.1 固相反应机理与合成。忻新泉等近 10 年来对室温或近室温下的固相配位化学反应进

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了低。热温度固

-固反应的机理提出并用实验证实了固相反应的四个阶

段扩散

-反应-成核-生长每步都有可能是反应速率的决定步骤;总结了固相反应遵循的特有

的规律;利用固相化学反应原理合成了几百个新原子簇化合物、新配合物以及固配化合物。

 

  

3.2 原子簇与非线性光学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是目前材料科学中的热门课题。近 10 多

年来人们对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有机聚合物、

C60 以及酞菁类化

合物上而对金属簇合物的非线性的研究几乎没有。忻新泉等在低热固相反应合成大量簇合物
的基础上开展了探索研究发现

Mo(WV)-Cu(Ag)-S(Se)簇合物具有比目前已知非线

性光学材料更优越的三阶非线性光限制效应使我国在这一前沿领域的创新工作中占有一席
之位。

 

  

3.3 合成纳米材料新方法。纳米材料是当前固体物理、材料化学中的又一活跃领域。制备

纳米材料的方法总体上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贾殿赠、忻新泉等发现用低热或
室温固相反应法可一步合成各种单组分纳米粉体,并进一步开拓了固相反应法制备纳米料
这一崭新领域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成绩。如在深入探讨影响固相反应中产物粒子大小的因
素的基础上实现了纳米粒子大小的可调变;利用纳米粒子的原位自组装制备了各种复合纳
米粒子。该法不仅使合成工艺大为简化降低成本而且减少由中间步骤及高温固相反应引起的
诸如产物不纯、粒子团聚、回收困难等不足为纳米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种价廉而又简易的新
方法亦为低热固相反应在材料化学中找到了极有价值的应用。

 

  

3.4 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污染的化学它解决的实质性问题是

减少合成反应的污染或无污染。低热固相化学反应不使用溶剂对环境的友好及独特的节能、
高效、无污染、工艺过程简单等优点使之成为绿色合成化学值得考虑的手段之一。近年来我们
在这方面做 了许多有 益的 尝试 取得了许多有 意义 的结 果如 尝试 在低 热温度下用固体
FeCl3・6H2O 氧化苯偶铟类化合物成功地合成了相应的苯偶酰类化合物;尝试将低热固相
反应合成方法用于芳醛、芳胺及过渡金属醋酸盐的原位缩合

-配位反应高产率地合成了相应

Schiff 碱配合物。有关固相反应在绿色化学中的应用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尤其是在合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