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过程相对复杂,需要严格的麻醉管理,管理不善容易发生严重的循环功能抑制情况。

 

  

3.2 麻醉药物的选择高血压患者的局部麻醉药中不宜加用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布比卡

因均有一定的房室传导阻滞作用,对使用

B 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局部麻醉药的用量减少。氟

派力多、氯丙嗪与抗高血压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在高血压合并血容量不足的患者,氟哌力多
的降压作用更为明显。目前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如氟烷、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等均能
使血管扩张和心肌抑制,因此具有降压作用,这些作用与吸入浓度呈正相关。其中异氟烷、
七氟烷和地氟烷对心肌的抑制作用比氟烷和安氟烷要轻,手术后苏醒快。吸入麻醉药能加重
B 受体阻滞剂的心肌抑制作用。手术前服用维拉帕米,手术中并用氟烷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虽然氧化亚氮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轻微,但与其他麻醉药物均有协同作用,应减少使用麻
醉药物的剂量,由于氟胺酮,可使眼内压、颅内压、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
不宜单独使用,羟丁酸钠有兴奋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而且可降低血钾,对重度高血压和低
钾血症患者不利。

 

  

 

  

4 麻醉管理 

  

 

  高血压患者的麻醉管理首先要保持动态血压的平稳,防止血压剧烈波动,特别是在麻
醉诱导期的气管、插管操作中和麻醉苏醒期的吸痰拔管阶段,以及在变化体位的过程中需严
密注意血管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4.1 麻醉诱导期高血压患者的全身麻醉诱导大多以静脉给药为主,以往常用的药物有地

西泮、硫喷妥纳、芬太尼、琥珀胆碱和(或泮库溴铵)近年来,新药的出现更有利于重症高血
压患者的麻醉诱导,如米达瓦伦(

midazoiam)不刺激局部血管,作用时间短,无再次嗜睡

的副作用,由于地西泮;哌库溴铵、维库溴铵由于哌库溴铵,心血管反应少;应用依托咪酯

etomidate)进行麻醉诱导对有心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较为安全;应用丙泊酚(propofoi)进

行麻醉诱导不仅患者比较舒适,而且恢复比较平稳。但是对于麻醉诱导前循环容量不足的高
血压患者,给与常用剂量的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时,较一般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的低血压
需要严格控制给药剂量和给药速度。在麻醉诱导期必须控制适宜的麻醉深度,并需持续吸氧,
必要时进行控制呼吸;避免平气和咳嗽,否则气管插管时易出现心律失常或循环功能抑制
甚至心脏停泊。为防止气管插管引起的高血压反应,气管插管前可向气管内喷雾丁卡因或利
多卡因,或者静脉注射超短效

,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或拉贝洛尔等以减轻血压波动和心率增

快的不良反应,麻醉诱导中应连续监测血压和

ECG。 

  

4.2 麻醉维持期高血压患者手术中的血压波动常由强手术刺激(如切皮、开胸、骨膜剥离、

内脏牵引)、麻醉深度控制不当所致,因缺

O2 导致低氧血症所引起麻醉维持期应注意及时

调整麻醉深度,再强手术刺激之前,适量追加镇静药物、镇痛药物和肌肉松弛药;手术中保
持良好的同期效果,维持满意的循环血容量,经血压维持与患者平时静息状态下自觉舒适
的程度,既要防止麻醉过浅造成手术不良刺激,又要防止麻醉过深导致循环功能的抑制。

 

  

4.3 手术中监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麻醉检测系统不断完善,其中无创血压监测,连

ECG、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PETCO2)和体温检测等,均使临床麻醉

的安全性明显提高。使用袖带血压计连续监测血压时,应注意束缚袖带后要有容纳一手指的
宽松度,以防止过紧束缚与反复加压测量导致肢体局部缺血或血酸形成。手术中应注意出血
量、尿量及水、电解质平衡。高血压患者对出血的耐受性较正常人差,麻醉中循环血容量不足
或过多时容易发生新功能障碍,对于实施复杂大手术的严重高血压患者,应实施有创动、静
脉检测,如中心静脉压,动脉血气分析和持续动脉压检测等。

 

  

4.4 麻醉恢复期在手术后的麻醉恢复期,随着麻醉深度的减浅和患者意识的逐渐恢复,

此时疼痛刺激、吸痰和拔管操作、咳嗽和屏气、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等均可引起强烈的心血管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