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建筑结构》技术通讯 2007.3                                                             论文编号 zby-16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内力分析)

、二次(即用减小了高度的连梁计算截面进行的计算,称为

第二次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内力分析)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三、连梁的截面及配筋设计 

对连梁取实际截面,即取第一次计算的截面,按 V

2

及相应弯矩 M

2

计算连梁配筋,举例如

下: 

某连梁截面为 250mmx600mm,该连梁所能承担的最大剪力(按“混凝土高规”第 6.2.6

条计算,也可从电算结果的超筋信息中直接读取)[V

1

]= 400kN,初次计算(第一次计算)剪

力为 V=500kN>[V

1

],需调整计算。减小连梁的计算截面至 250mmx450mm(第二次计算)

,此时

连梁的计算剪力 V

2

=380kN<[V

1

],相应计算弯矩为 M

2

,调整计算结束。施工图设计时,连梁截

面仍取为 250mmx600mm,取用内力 V

2

、M

2

计算配筋。 

连梁超筋调整计算要点          

过程 

计算截面(b×h)

(mm) 

计算剪力 

(kN) 

截面允许剪力 

(kN) 

计算判别 

实际截面 

250×600 

500 

需调整 

250×450 

380 

400 

计算结束 

250×600 

实际配筋时可进行适当的简化处理,如: 

1)纵向钢筋配置:根据实际连梁与计算连梁有效高度的比值,对计算的连梁纵向钢筋面

积进行调整,并按其配筋(注意:当连梁计算截面减小的幅度过大(从计算结果中表现为

2

V

小于[

1

V

]过多)时,常出现纵向钢筋的折算值不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此时应适当加大至满

足最小配筋率要求,注意,当箍筋按下述 2)的方法配置时,连梁仍能满足强剪弱弯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有文献提出按高规公式(7.2.22-1)反算连梁梁端弯矩的方法(以下简称“反

算法”

,笔者认为“反算法”存在以下问题: 

(1)“反算法”假定连梁两端弯矩相等,当连梁两端墙肢截面刚度差异较大时,误差也

大; 

(2)采用“反算法”

,补充计算工作量大,作为一种近似计算方法,意义不大。 

2)箍筋配置:对连梁箍筋也可以按连梁的截面要求(

“混凝土高规”第 7.2.23 条的要

求)作为连梁的剪力设计值求出相应连梁的箍筋面积,计算公式如下: 

(1)非抗震设计时,按“混凝土高规”公式(7.2.23-1)右式与公式(7.2.24-1)右式相

等: 

0.25

0

bh

f

c

=0.7

0

0

h

s

A

f

bh

f

sv

yv

t

+

      (1) 

得:                   

b

f

s

f

f

A

yv

t

c

sv

)

7

.

0

25

.

0

(

=

        (2) 

当连梁箍筋间距 s=100mm 时,非抗震设计的连梁最大箍筋面积(mm

2

)见表 1。 

表 1     非抗震设计的连梁最大箍筋面积(mm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