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一害也。

……五害之属,水最为大”。可见水旱灾害自古以来就是对人

们生产和生活威胁最大的灾种。怎样减轻水旱灾害呢

?古代有许多应

对办法,例如储备。由于灾害的发生难以逆料,

“天有四殃,水旱饥

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

?”一般备荒要有三年的储备粮,

所以说:

“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此之谓国备。”又例如,

使农作物品种多样化。汉代人认为,

“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这

是由于不同品种作物生长季节不同,耐水旱能力也不同,而水旱多

为季节性灾害。杂种五谷可以做到这种作物不收,收其他作物;这季

不收,收下季,以减轻灾害对社会的损害。当然,抗御水旱灾害的积

极办法首先是兴修水利。所以管子说:

“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请为

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

”也就是说,要在中央政府内设置专管水利的

官员,令熟悉治水业务的人来担当,并且要配备一些技术人员

(“都

匠水工

”)具体组织和指导施工等等。可见,在古代,由于农业是最主

要的

经济

部门,在

中国

气候条件下,发展水利成为社会稳定和经

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水利建设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是显著

的。一方面,水利作为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作用于社会,促进

社会的变革;另一方面,社会制度的变革又反过来影响水利事业的

发展。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件重大

历史

事件是大禹治水。

那时社会已进入原始公社末期

’主要经济形式由狩猎、畜牧向农耕过

渡,农业已进入锄耕阶段,因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必然由丘陵向

平原转移。而在黄河等大江大河下游平原生产和生活首先遇到的是洪

水的威胁

’在一次范围广大的洪水之后,发生了可歌可泣的史诗一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