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的,而对于山地建筑的特殊性考虑不足。那么,基于
对常规地形建筑的指标控制,通过山地建筑结构特
点来加以修正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2. 1

抗震概念设计中的问题

结构高度界定中的起算点如何确定,是取最高

还是最低接地点? 还是平均值? 重庆住宅规范拟定
从较低一侧的室外地面起算,这一点相对常规地形
的建筑来讲是从严要求的,很多实际的工程中也都
基本按此采用。但对多层掉层( 吊脚) 结构来说,是
否同样适应? 如图 2 中的两个结构的结构高度是否
一样?

图 2 两种布置形式的多层掉层结构

按重庆住宅规范中从较低一侧室外地面起算到

主要屋面的高度,结构 1 和结构 2 的高度是一样的,
都已经达到 26. 4m,都应定义为高层。但对于结构

1

来说,其主要竖向构件的最大高度才 9. 9m,应该

按多层结构考虑。故建议对建筑高度的界定中应加
入补充限值条件: 不大于主要竖向构件的实际高度
( 含其上部的被托换构件高度) 为宜。

结构嵌固端该如何合理选取? 对于山地建筑结

构,底部约束不在同一水平面是其独特特点,故嵌固
点也应该按实际选取在不同高度。但嵌固端该定在
上嵌固点还是下嵌固点?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 GB 50011—2010)

[2]

( 简称抗规) 中第 6. 1. 3 条

的条文说明: 带地下室的多层和高层建筑,当地下室
的刚度和受剪承载力比上部楼层相对较大时,地下
室顶板可视为嵌固部位,在地震作用下的屈服部位
将发生在地上楼层,同时将影响到地下一层。从条
文说明中可以看出,嵌固端是指在强度上的嵌固端,
重庆住宅规范中拟定: 嵌固端选上接地位置时,下部
结构与上部结构对应部分的侧向刚度比值≥2。

但仅控制刚度比,而不控制嵌固端以下抗侧构

件的平面布置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对控制结构的扭
转效应来说仍欠妥。建议在位移比计算时,嵌固端
仍选取在下嵌固点,并注意控制上嵌固点所在层的
位移比。笔者在从化一个山地别墅的工程实际中就
按此方法来控制,如图 3,4 分别为别墅的平面、剖面
图。由于下嵌固层地下室外墙的存在,下嵌固层和
上嵌固层整层刚度之比 X 向为 3. 25,Y 向为 3. 69。

如果仅考虑对应部分,刚度比应该更大,完全符合上
嵌固层作为嵌固端的要求。同时下嵌固层作为嵌固
端时位移比 X 向为 1. 58 ( 对应最大层间位移角为

1 /9 999

,参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

[3]

( 简称高规) 中第 3. 4. 5 条可知,位移比

满足规范要求) ,Y 向为 1. 26。计算结果表明,由于
下嵌固层抗侧构件的偏置对结构带来的扭转效应明
显。故控制其位移比是合理而且必要的。

图 3 从化山地别墅首层平面图

图 4 从化山地别墅剖面图

计算结果同时也反映,按下嵌固层作为嵌固端

来控制位移比时,上嵌固层的位移比相对较大,但其
对应的最大层间位移角都非常小。建议抗规及高规
放开对含嵌固构件楼层的位移比的限值控制。

由图 5 中( 最大位移 /最小位移) 与( 最大位移 /

平均位移) 的关系曲线可以看出,抗规及高规规定
的 1. 4 ~ 1. 6 基本在直线段,而非拐点处,从安全角
度来讲是有一定余地的。建议参照《广东省实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02) 补

充规定》( DBJ /T 15-46—2005)

[4]

中对于 A 类高度

的扭转位移比,在层间位移角足够小的情况下,放宽
至 1. 8。

另外由于嵌固点在不同标高,其侧向刚度在吊

脚或掉层楼面的上、下层存在侧向刚度突变,如果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