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少但刚度较大,有的项目剪力墙虽多但刚度反而较小的原因。

 

  

1.1.5 沿高度均匀变化 

  剪力墙厚度应沿结构高度均匀变化,避免刚度突变。剪力墙墙肢厚度和混凝土强度等级
沿高度宜逐渐减小,厚度和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在同一楼层改变,应相隔

1-2 层,墙厚度

每次减少

50-100mm。 

  

1.2 外墙转角窗 

  剪力墙结构不宜在外墙角部设置转角窗,如必须设置,应予以加强:在角窗两侧墙肢
厚度不小于

250mm,且不小于层高的 1/15,并沿全高设置约束边缘构件,转角梁高度取

楼板上下窗间高度,并加强配筋构造,转角窗房间的楼板应加厚并不小于

150mm,配筋应

适当加大,并配置双向双层钢筋。必要时转角处板内设置连接两侧墙肢的暗梁。

 

  

1.3 短肢剪力墙 

  

1.3.1 短肢剪力墙结构实属扁形柱子的框剪结构,此种结构的受力和抗风、抗震性能远

不及一般的框剪结构,更不及一般的剪力墙结构。因此,高规

7.1.8-2 条规定的适用高度远

低于一般框剪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同时还对此种结构的多项内容作了更严的规定。

 

  

1.3.2 短肢剪力墙是指墙厚度不大于 300mm,各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 4-8 的剪力

墙,一般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

8 的剪力墙。但对于墙肢两侧均与较强的

连梁(连梁净跨与连梁截面高度之比小于等于

2.5)相连时或有翼墙相连的短肢墙(翼缘长

度不应不小于翼墙厚度的

5 倍),可不作为短肢剪力墙。 

  

1.3.3 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是指在规定水平地震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

倾覆力矩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30%,但不宜大于 50%的剪力墙结构。 

  现在有些工程,把结构单元中相当数量的一字形、两侧为框架梁或无翼墙、截面高度与
厚度之比为

8.2-8.5 的剪力墙肢,按一般剪力墙对待。这种做法是以规范、规程最低要求钻

“空子”,而不是从抗震设计概念正确处理,对于有抗震设防,尤其 7 度以上地区的高层建
筑结构设计不可取。

 

  

2 结构分析 

  

2.1 计算中若干问题的处理 

  

2.1.1 计算调整 

  若层间位移角不满足规范要求,可采取以下措施:查看位移文件以确定哪些楼层位移
角超限,一般情况是结构中上部楼层,若超限不多,可通过提高剪力墙变厚度位置加以解
决,否则需增加剪力墙的布置量或关键连粱的高度。若周期比、位移比不满足规范要求,可
采取以下措施:

1)将结构周边程序定义为连梁的梁改为框架梁或增加连梁高度;以增加结

构外围刚度;

2)减少结构中部剪力墙布置量及降低连梁高度以增大结构的平动周期而间接

改善周期比、位移比;

3)查看结构空间振型曲线,找出位移最大点,在该位置处适当增加

剪力墙布置量,再计算以使周期比、位移比、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要求。若层间位移角较规范
限值富余较多,应适当调整梁布置及减小梁截面,将部分连接复杂的梁改为铰接梁,以降
低梁刚度,从而减小地震作用,降低成本。

 

  

2.1.2 连梁超筋:计算分析中,个别连梁超筋经常出现。对超筋连梁,加高连梁的方式

一般来说收效不大,应扩大洞口宽度或减小梁截面,增大连梁的跨高比,减小该片联肢墙
刚度,转移其承担的部分地震力,从而降低连粱内力达到不超筋的目的;对调整确有困难
的梁,若有其他可靠水平力传递路径也可以通过降低梁的弯剪刚度而不减小梁截面的方法
进行调整。

 

  

2.1.3 剪力墙端拐角处的小墙垛,若非特别要求,计算分析中可不建立此类构件的模型,

因计算结果表明小墙垛超筋或配筋较大的现象普遍存在(若因连接较大跨度梁造成计算配
筋较大应按实际配筋),给截面配筋设计带来较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