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寸不宜过大,外挑出长度不宜超过

4M,尽量避免表

3-4 所列的竖向刚度突变和不连续性。3 超过 12 层的

钢结构宜设置地下室。

4 按经济合理原则,JGJ99

1998《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规定各种结构

体系适用最大高度如表,适用最大高宽比如表。

框架

—支撑结构体系:当框架结构达到较大高度时,

其抗侧刚度较小,难以满足设计要求,或结构梁柱

截面过大,失去经济合理性。为建造比框架结构更高

的高层建筑,避免梁柱截面过大及用钢量增加,提

高其抗侧刚度,可在部分框架柱之间设置竖向支撑,

形成竖向桁架,这种框架和竖向桁架就组成了经济、

有效的抗侧力结构体系。

15 框架支撑结构的工作特 点 :框架与支撑协同

工作,竖向支撑桁架起剪力墙的作用,单独受水平

荷载作用时,变形以弯曲变形为主。竖向支撑桁架承

担了结构下部的大部分水平剪力。

16 框架

支撑结构可分为:(1)中心支撑结构和

偏心支撑结构(

2)框架—等效支撑结构(3)带伸

臂桁架的框架

—支撑结构(4)交错桁架结构体系。

17 筒体结构分为 (1)框筒结构(2)筒中筒结构

3)束筒结构

剪力滞后效应:由于深梁的剪切变形,使得框筒结

构中柱子的轴力分布与实体的筒体结构的应力分布

不完全一致,而呈非线性分布。

影响框筒结构剪力滞后效应的主要因素是梁与柱的

线刚度比结构平面的长宽比。当平面形状一定时,梁

柱线刚度比越小,剪力滞后效应越严重,表明框筒

结构的整体性越差。

18 巨型 框架 结构 : 主框架是由柱距较大的矩形空

间桁架柱和空间梁组成,而空间桁架梁或柱又由四

片平面桁架组成。巨型框架体系 的主框架将承受全

部竖向荷载以及水平荷载产生的倾覆力矩和水平剪

力,次框架仅通过与主框架的共同工作承受较小的

剪力,因此在计算主框架时,可近似地忽略次框架

对整体侧向刚度的贡献。次框架只承受本身各层楼层

的竖向荷载和局部水平荷载,并将其传递给主框架

上。

结构外围的支撑外筒可以划分为主构件和次构件。

巨型的支撑结构外筒是承担全部水平荷载的抗侧力

结构,内部结构仅承担竖向荷载,不承担水平荷载。

一般情况下,多高层建筑钢结构需考虑的主要作用

有:结构自重、建筑使用时的楼面竖向活荷载、风荷

载、地震作用、温度作用及火灾作用。

高层钢结构的竖向荷载主要是永久荷载和活荷载。

19 抗震设计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当高层建筑主体结构顶部有突出的小体型建筑时。应

计入鞭梢效应。

20 结构 建 模 的一 般原 则 : 1 高层钢结构的作用效

应可采用弹性方法计算,而截面设计时考虑弹塑性

影响。

2 在进行结构的作用效应计算时,因为高层建

筑钢结构的楼盖通常采用现浇组合楼盖,现浇组合

楼盖在自身平面内的刚度是相当大的,所以可假定

楼盖在其自身平面内为绝对刚性,但在设计中应采

用相应的构造措施以保证楼盖整体刚度。

3 当进行结

构弹性分析时,由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与钢梁连

接在一起,宜考虑两者的共同工作,此时应保证楼

板与钢梁间有可靠连接。

4 多高层建筑钢结构的计算

模型应视具体结构形式和计算内容决定。

5 高层建筑

钢结构梁柱构件的跨度与截面高度之比,一般都比

较小,因此作为杆系进行分析时,应该考虑剪切变

形的影响。

6 柱间支撑两端应为刚性连接,但在钢结

构设计中,支撑内力一般按两端铰接计算,其端部

连接的刚度则在支撑构件设计时通过计算长度加以

考虑。

7 钢框架-剪力墙体系中,现浇竖向连续钢筋混

凝土剪力墙的计算,应计入墙的弯曲变形、剪切变形

和轴向变形。

8 当进行构件内力分析时,应计入重力

荷载引起的竖向构件差异缩短所产生的影响。

9 当进

行结构内力分析时,宜计入温度变化引起的竖向构

件差异缩短所产生的影响。

静力计算方法:分层法、

D 值法、空间协同工作分析、

等效角柱法、等效截面法以及展开平面框架法等。

对于框架结构、框架

-支撑结构、框架剪力墙和框筒结

构等,其内力和位移均采用矩阵位移法计算。

二阶效应是指

P-

△效应和梁柱效应。高层钢结构一般

不会由于竖向荷载引起整体失稳,但是当结构在风

荷载或地震作用下产生水平位移时,竖向荷载产生

P-

△效应将使结构的稳定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尤其

是对于非对称结构,平移和扭转耦连,

P-

△效应会

同时产生附加弯矩和附加扭矩。如果侧移引起的内力

增加最终能与竖向荷载相平衡的话,结构是稳定的,

否则结构将出现

P-

△效应引起的整体失稳。

对于

30 层以下的高层钢结构建筑,侧向刚度一般较

大,

P-

△效应并不显著,通常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随

着建筑物层数的增加,

P-

△效应将越来越显著,对

50 层左右的高层钢结构建筑,P-

△效应产生 2 阶

内力可达

15%以上,因此,在高层钢结构建筑设计

时,尽可能采用带

P-

△效应分析程序或者考虑 P-△

效应的计算方法。

对于有支撑结构(钢支撑,剪力墙和核心筒等),

△u/h<=1/1000 时,可以认为是无侧移结构。无支

撑结构和

△u/h>1/1000 的有支撑结构,可认为是有侧

移的结构,应按能反映二阶效应的方法验算结构整

体稳定。

21 高层钢结构抗震设计特点: 结构抗震计算的常

用方法有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

析法三种。对于高层钢结构而言,结构层数越多,高

度越高,其自振周期越长,高阶振型对结构的影响

就越大。底部剪力法只考虑结构第一振型,不适用于

很 高 的 高 层 钢 结 构 计 算 , 其 适 用 高 度 , 日 本 为

45m,印度 40m。《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不超过

40m 的规则结构可以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有的因为

考虑高振型的影响,可以放宽到

60m。振型分解反应

谱法是目前在抗震设计中最常见最常用的方法,他

实际上是一种动力分析法,基本上能反应结构的地

震反应,因此将他作为第一阶段弹性分析的主要方

法。时程分析法是完全的动力分析法,能够较真实的

反应地震反应的全过程,但是时程分析法只有一条

具体的震波的结构反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结

构地震反应受震波特性的影响很大,而且高层钢结

构建筑总是由大量构件组成的,在进行时程分析时,

计算工作量巨大。因此,在第一设计阶段中,时程分

析可作为竖向特别不规律建筑和重要建筑的补充计

算。

第一阶段抗震设计:基于前述理由,高层钢结构第

一阶段抗震设计,可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下列方

法计算地震作用效应:

1 高度不超过 40m 且平面和

竖向较规则的以剪切型变形为主的建筑,可采用《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地震作用和底部剪力法计算;

2 高度不超过 60m 且平面和竖向较规则的建筑,以

及高度超过

60m 的建筑预估截面时,也可采用上述

地震作用的底部剪力法计算;

3 高度超过 60m 的建

筑,应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

4 竖向特别不

规则的建筑,宜采用时程分析法作补充计算。

第二阶段抗震设计: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

法只用于结构的弹性分析,进行第二阶段的抗震设

计时,结构一般进入弹塑性状态,故高层建筑钢结

构第二阶段抗震设计验算,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

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其结构计算模型可采用杆

系模型,剪切型层模型、弯剪型层模型或剪变协同工

作模型。用杆系模型做弹塑性时程分析,可以了解结

构的时程反应,计算结果较精确,但工作量大,耗

费机时,费用高。用层模型可以得到各层的时程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