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连梁是两端与剪力墙相连,跨高比小于

5 的梁。框架梁是两端与框架柱相连

跨高比大于

5 的梁。连梁以传递剪力为主,所以,规范对连梁与框架梁在构造上

的规定是不同的,一是要求连梁全加密,框架梁是可分为加密区与非加密区,
二是墙体水平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接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
高度大于

700㎜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直径

不小于

10㎜,间距不应大于 200㎜;对跨高比不大于 2.5 的连梁,两侧的纵向构

造(腰筋)的面积配筋率还应小于

0.3%。而构架梁的腰筋只满足当梁的腹板高

hw≥450㎜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

筋(不包括梁上、下使节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下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
bhw 的 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 200㎜。

设计时,高度大于

700㎜的连梁,侧面钢筋没有给出,而墙的水平钢筋为

8@250,不满足规范要求。有的把跨高比大于 5 的梁设计成连梁。等等。

3、6#楼,地下 2 层,地上 15 层,标准层(3~14 层)柱箍筋为 6@250,是

否满足最小配箍率要求?纵向受力筋是否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4、现浇板配筋率不满足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0.2%和 45Ft/Fy 较大值 。

5、框架梁支座负钢筋配筋率超过 2.5%。

6、高层一、二级抗震剪力墙(尤其是一字形短肢墙)墙厚不满足要求,未作墙

肢稳定验算。

7、形状复杂的短肢剪力墙,两处方向的受弯钢筋未按规定全部配在端部墙

柱处。

8、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 LC 范围内的体积含箍率小于 1.06%。
9、应全长加密箍筋的柱子,箍筋未全长加密①楼梯间半平台处的柱子由于

半平台的平面成为短柱②框支柱一、二级框架短柱③剪跨比不大于

2 的柱和因设

置填充墙等形成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

4 的柱。三、本地化问题北京、上海、

江苏等地都有自己的地方性规范,这些规范和规定是国家规范的一种补充和加
强,一般说来,地方性规范的标准要高于国家规范,要求更严格,否则,没必
要出地方性规范。所以,外来设计单位和设计师应熟悉和了解当地的地方性规范
和做法,这个很有必要,否则,你仍按原来固有的做法,就会水土不服,你不
适应,何谈竞争?如江苏省地方规范中二次结构一些做法在结构总说明中没有
体现,如腰带、窗台、门窗洞口设置钢筋混凝土边框等江苏的一些地方性规范规
定。

四、不合理问题不合规范与不合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些设计虽然合规,

但不合理,导致浪费等。

1、有些梁支座负筋配置成 15C12 4/4/4/3,钢筋直径过小导致钢筋排数过多,

影响其受力,可适当增大钢筋直径减小钢筋排数。并且,设计也没交代梁支座负
筋第三排第三四排伸入梁内的长度,这个长度应由设计给出。

2、筏板厚度,一般按层数×50㎜,层数不同,筏板厚度不同,但在同一小区

相同层数相同层高相同户型的楼,筏板厚度不同。如

30 层筏板高度 1500㎜,34

层筏板高度还是

1500㎜,配筋也是相同的,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3、结构总说明中要求剪力墙楼层和屋面处设置暗梁,是否有必要?一般情

况下不需要在楼、屋层配置暗梁,这导致含钢量的增加,但对结构整体受力性能
和抗震性能贡献不大,反而是一种浪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上是这样规定的:
框架

-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应符合下列要求:“剪力墙周边应设置端柱和梁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