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第一批抗滑桩从

1987 年 3 月上旬开工,5 月下旬开始浇筑,6 月 1 日结

束。第二批抗滑桩施工是在

1987~1988 年枯水期内完成的。

  抗滑桩开挖深度达

3~4m 后,在井壁喷 30~1000px 厚的混凝土。对岩

体较好的井壁采用打锚杆、喷锚挂网的方法进行支护,喷混凝土厚度

10~

375px。对局部塌方部位增设钢支撑。抗滑桩开挖到设计要求深度后,进行钢筋绑
扎和钢轨吊装。

 
  混凝土浇筑采用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由拌和楼拌和,混凝土罐车运

输直接入仓,每小时浇筑厚度控制在

1.5m 内,特别是在滑动面上下 4m 部位,

还需下井进行机械振捣。在浇到离井口

5~7m 时,要求分层振捣。每个井口设两

个溜斗,溜管长度为

10~14m,管径 625px。

 
  抗滑桩的建成,对桩后坡体起到了有效的阻滑作用。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房高边坡采用打抗滑桩、减载、预应力锚杆、锚索、

排水、护坡等综合治理措施后,坡体的监测成果表明:下山包滑坡体一直处于稳
定状态,而且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安康水电站坝址区两岸边坡属于稳定性极差的易滑地层,由于对两岸

进行了大规模的开挖施工,所形成的开挖边坡最大高度达

200 余 m,单坡段一

般高度在

30~40m。大量的开挖造成边坡岩体的应力释放,断面暴露,再加上雨

水的侵入,破坏了边坡的稳定,致使边坡开挖过程中发生十几处大小不等的工
程滑坡,严重地影响了工程的施工,成为电站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

 
  采用抗滑桩是稳定安康溢洪道边坡的主要手段,在

263m 高程平台上

共设置了

9 根直径 1m 的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每根桩都贯穿几个棱体,最深的达

35m,桩顶嵌入溢洪道渠底板内。为了不干扰平台外侧基坑的施工,桩身用大孔
径钻机钻成,孔壁完整,进度较快,两个月就全部完成。这

9 根抗滑桩按两种工

作状态考虑:在溢洪道未形成时,抗滑桩按弹性基础上的悬臂梁考虑,不考虑
桩外侧滑面上部岩体的抗力;在溢洪道建成后抗滑桩桩顶嵌入溢洪道底板,此
时按滑坡的下滑力考虑。

 
  抗滑桩混凝土标号为

R28250 号,钢筋为 φ40

Ⅱ 级钢。抗滑桩于 1982 年

1 月施工,3 月完成后,基坑继续下挖,边坡上各棱体的基脚相继暴露。同年 11
月,在

Fb75 与 F22 断层构成的棱体下面坡根爆破开挖后,发现在 263m 高程平

台上沿

Fb75、F22 断层及 7 号抗滑桩外侧近南北向出现小裂缝,且裂缝不断扩大,

21 天后 7 号抗滑桩外侧的 Fb75~F22 棱体下滑,依靠 7 号抗滑桩的支挡,桩内
侧山体得以保存。

  

1.2 混凝土沉井

 
  沉井是一种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一般可分成数节进行。在滑坡工程

中既起抗滑桩的作用,有时也具备挡土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