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2.2 建筑结构达不到抗震设计要求。国家设计和施工规范规定:在高强度抗

震地区废除预制板,采用现浇楼板。低烈度地区可用预制空心板,但必须在预制
板周围加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预制板间隙必须用现拌混凝土灌实,并且在板

 

面和板缝内加拉结筋。
  但在汶川地震灾害中人们发现:映秀镇漩口中学建于

2007 年的三层混凝

土框架结构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受害严重,整座教学楼倒塌,但就在教学楼附
近,一栋四层砖混结构的办公楼和五层砖混宿舍楼尽管破坏严重,却没有倒塌。
究其原因主要是建筑设计没有达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抗震要求,圈梁与构

 

造柱设计结构不合理所致。
  

2.3 建筑结构体系不合理。绵阳灾区中小学教学用房在这次大地震中,普遍

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震害,少量工程破坏相当严重,已接近倒塌。据事故调查分析
主要是该区中小学教学用房采用的是横墙承重砖混结构,楼板采用预制空心板,
是刚度低于框架结构的一种半刚性建筑结构体系,加学校的空间跨度大,当地

 

震来临的时候,跨度大的结构更容易垮塌。
  

 

建筑结构设计中注意事项

  如何才能克因建筑结构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笔者认为在

 

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明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目标。首先应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场地,

简化建筑体型,讲究规则对称与建筑结构设计合理;同时严格执行我国《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目标: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的抗震设防目标。
 
  

3.2 增强底层的抗震能力。根据地震灾害资料表明,底层建筑结构设计归纳

起来存在两方面的抗震问题:一是底层框架设计因投资者需要存在大空间的使
用的问题;二是建筑物一面临街,而且临街面一般不布置抗震墙,使得抗震墙
数量过少的问题。要解决因建筑底层引起的抗震灾害问题,首先采用钢筋砼抗震

 

墙来代替砖抗震墙,同时加强建筑圈梁、构造柱的抗震能力。
  

3.3 建筑结构设计中,增强建筑的刚度及整体性。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

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建筑结

 

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是较理想的
抗震构件,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

 

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予以适当放宽。
  因此,采现浇楼板、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框架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

的方法;同时根据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 底层框架砖房 上层混合
结构部分圈梁、构造柱设置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有关规定。在适当的部位增设
构造柱,并配置些构造钢筋,也能达到增强结构整体性的作用,从而提高建筑

 

物的抗震能力。
  

3.4 

加强建筑结构 强柱弱梁 的设计思路。按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 “

框架建筑设计预期是 强柱弱梁 、 强剪弱弯 ,来保证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建

筑框架设计中 强柱弱梁 的理念就是: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计预估的地震
时让梁端先出现裂缝,形成塑性铰来吃掉一部分地震能量,从而保证构造柱这

个竖向构件不坏,达到建筑物在震害中不坍塌的目的。多次震害调查表明, 强

柱弱梁 的设计思路,既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又可提高建筑的总体抗震能力,

 

从而得到减轻震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