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度应力筋的设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对其的规定不够明确,只是说在温度应力影响
较严重的地方,钢筋间距应在

 150mm ~200mm 之间,并在未配筋表面一般要布置一定数

量的钢筋,现浇板面上的配筋率不小于

 0.1% 。但事实上,温度应力影响较严重的地方是

很难把握的,技术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标准也就有差异了。根据实践总结,面积较小、
结构较短的建筑部分,应在屋面和楼面的边跨部分等关键的部位,设置必要的温度应力筋
以防止由于温度变化而出现裂缝。在较长结构中,尽量采用双层双向结构配筋设计。对于基
础,当筏板的厚度大于

 120cm 时,为避免温度应力对建筑结构的不良影响,宜在筏板的中

间部位设温度应力筋,这是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一项重要措施。

 

  

4. 后浇带的设置和处理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
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
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
成整体。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
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设置后浇
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后浇带的设置和处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后浇带应设置在对结构受力影响较小部位,一般应从梁、板的 1/3 跨部位通过或从纵

横相交部位或门洞口的连梁处通过。后浇带间距不宜超过

 30m。 

  

2) 后浇带宽度为 700mm ~ 1000mm,板和墙钢筋搭接长度应不低于 45d,且同一截面

受力筋搭接不超过

 50%. 梁、板主筋不宜断开,使其保持一定联系性。 

  

3) 后浇带浇筑时间不宜过早,以能将混凝土总降温及收缩变形完成一半以上时间为佳。

从目前混凝土的收缩量来看,估计

 3 ~ 6 月方能取得明显效果,最短不少于 45 天。 

  

4) 后浇带中垃圾应清理干净,接缝应密实,新老混凝土界面用 1

∶ 1 水泥砂浆接浆。后

浇带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且采用微膨胀混凝土,以防止新老混
凝土界面产生裂缝。

 

  

5) 后浇带混凝土接缝宜设置企口缝,混凝土浇筑温度尽量与原老混凝土浇筑时温度一

致。

 

  

5. 抗震设计中的工程问题 

  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不可预见性,这种随机振动带来
了不可琢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目前,尚无国家能够准确的预测地震的发生,更无法预知
建筑物遭到地震袭击后所呈现的特性,如今的建筑抗震理论仍不完善,建筑物单靠计算无
法具备优良的抗震能力,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重视抗震能力的概念设计。建筑
物的抗震设计,应结合工程需要和合同要求,详细调查当地的地震活动情况和有关工程地
质的资料,综合考虑后避开那些软弱土和液化土等抗震危险地段,最好选择开阔平坦密实
的中硬土作为地基和基础;建筑物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直接影响其动力性能,平、立面布
置规则合理符合抗震原则,刚度变化均匀且无楼层错层的建筑物,基本都会具有很好的抗
震性能;在选择用何种结构时,需综合考虑建筑物的设防程度、房屋高度、地基和基础以及
当地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在保证构件连接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选择那些强度重力
比大、延展系数高、匀质性好的结构形式;考虑建筑物的自振周期,避免与地震震动周期相
近造成共振破坏,同时加强某些竖立抗侧力结构,提高其强度,增加可靠度,以起到多点
抗震的效果;综合考虑整个结构的承载力等因素,有选择的提高结构中重要构件和杆件的
延性,以提高机构的抗震能力。

 

  

6. 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建设发展迅速。但从设计质量方面来看,并不理想。在建筑结构
设计中,结构工程师不能仅仅重视结构计算的准确性而忽略结构方案的具体实际情况,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