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但漏洞事件背后还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用户,本次漏洞事件涉及到基本所有

Https 开头的网址,虽

然目前没有官方数据公布是否有人受到影响,但这个漏洞已经存在

2 年时间,不排除已经有黑客盗取了相

关数据。所以为了稳妥,用户可以把保密级别比较高的网银、支付相关的密码进行修改。

  另外据一位银行的朋友说,银行系统由于系统比较复杂,修复该漏洞可能最长需要

2 天时间。如果大

家觉得不够安全,可以在

2 天之后把密码再修改一次。

  同时,作为普通用户在日常使用中尽量提高自己的密码保护级别。设置比较高级别的密码,使用网站

提供的一些密码保护类产品都可以提高个人的安全级别。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密码锁需要一个开锁专家用

3 个小时破解,那无疑比一个外行人顺手打开要安全许多。

  当然,如果遇到类似

OpenSSL 这种问题,普通用户是没任何办法避免的。

  另一个问题是被漏洞波及到的各大网站,应该及时修复

OpenSSL 漏洞,防止更多的用户受到侵害。庆

幸的是,很多人在浏览未修复

OpenSSL 的网站时,已经得到提示不要做比较危险的支付操作。

  

OpenSSL 漏洞事件仅仅反映出了冰山上的一角,还有更多危险是藏在水下的冰山。

  科技双刃剑的效应越来越无法避免。互联网产品在带给人们足够大方便的同时,又隐藏着巨大的安全

风险。而方便和危险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无法分割。

  圣经中提到,我坐下,我起来,你都晓得。你从远处知道我的意念。我行路,我躺卧,你都细察。你也

深知我一切所行的。知道你一切行为的只有上帝吗

?不是的,深处互联网时代,还有大数据了解你的行踪。

  谷歌、亚马逊等公司的诸多产品都乐于让媒体曝光,借此让更多公众知晓。唯独大数据领域的采访最为

严格,需要经过董事会的批准才可以进行。

  因为大数据太敏感了。一方面媒体曝光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即使媒体发布的信息是对安全问题的褒奖,

也涉及到的内容也可能被有心人趁虚而入。另一方面,用户对自己数据也非常敏感,大数据经常会引发关

于个人隐私问题的质疑。

  但是,不管说与不说,我们每个人已经被互联网时代裹挟,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就拿手机应用来

举个例子,如果移动运营商来分析某一个人的手机,只要查出他每次通话时候所使用的基站,就可以知晓

他的生活、工作规律,所处位置。几点起床,几点上班,几点忙碌。有无出差,出差频率,范围等等。

  而说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个人数据泄露就更加广泛而全面。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沟通、购

物、搜索、社交等基本应用的同时,个人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甚至更高级别的手机、身份证、支付密码等所

有的数据都有可能被泄露。即使排除被不道德取得的数据,仅仅从不用加密的数据中,也可以得到足够多

的信息。

  然后,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既然享受到互联网时代的便利,就需要承担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逃无可

逃。同时,你也可以寄希望于掌握数据的公司可以流淌着

“道德的血液”,可以“不作恶”。

  这又应了网上盛传的那句话,生活就像被那啥,既然无力反抗,那就好好享受吧。怕数据丢失怕出问

题就赶紧备份起来,免得出问题了干着急!况且干着急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