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如果我们想起部队上的政委一职,就能大致体会到这个角色的真实意义。业务再强的师团长,也需要

有个好政委替他把关。否则,多大、多牛的英雄也会吃败仗。

 “

” “

正文

专才 与 全才

    全才,亦即复合型人才未必带来高效率。有时用专才要强于用全才。

    专才,顾名思义,就是指只会做一件事儿的人,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全才就是指会做很多件事儿的人 ,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指博而不精之人。当然,也有又博又精之人,但实属极少数,甚至堪

称异类。)

    用哪种人好?

    首先,这要看情况,一般说来,最佳情况应该是(尤其是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应该这样):全才专用。

就是说,人才,还是复合型的好,但最好固定在一个岗位上用。

    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往往会对全才有着过多的期待,甚至于接近神话。因此,我在此主要针对复合

型人才的缺点进行剖析(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复合型人才的意义与价值)。

    人们喜欢复合型人才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合乎逻辑。复合型人才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什么活儿都能

干),也可以降低人力成本(雇一个人顶上三个人),因此,不喜欢这种人才的老板肯定是脑袋进水了。

    但是,用复合型人才也会存在一个巨大的陷阱。那就是,复合型人才也是人,毕竟精力有限。他可能

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八成,而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十成则绝无可能。然而,用专才则有可能大幅度提高或
改善做事的效率与成果。比如,与一个全才相比,十个专才可能会把所有事情的效果提升到九成,这多出来

的一成,将会成为企业异常宝贵的生产力与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所带来的潜在收益,将会远远超过用全才不
用专才而节省下来的成本。

    全才还有一个弊病。因为全而不得不凡事事必躬亲,而他的时间毕竟有限,这就会使他无暇他顾,疲

于奔命,不得不把有限的时间平摊给太多的事项,使本来时间充沛的话可以做到十成的事情,也只能做到六、
七成。最终搞到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好不坏,不上不下,别别扭扭,死气沉沉。这种情况给企业带来的生产力

的浪费也将是巨大的,所以是得不偿失的。

    由此看来,专一些,闲一些,也许也是一种高超的用人之道。而满负荷、全才之类的想法在很多时候

则很可能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自己给自己套上的紧箍咒而已。

    所谓先入为主、画地为牢说的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

” “

正文

管理型人才 与 业务型人才

    

——

管理与业务本是两码事

业务好的人未必懂管理,管理好的人也未必精业务,但在现实世界中,这两

个概念却被极大地混淆了。

    中国企业中对于管理这个概念有正确理解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我们通常都极大地混淆了管理与业务的

关系。

    实际上,简单点说,业务就是事儿(对企业来说,就是赚钱这件事儿的具体途径、手段),而管理就

是把事儿做好的方法(对企业来说,就是如何做才能赚到最多的钱)。这两个概念虽说乍看相似,仔细咀嚼、
品味后却可以发现它们其实大有不同。说得极端一点儿,做事儿的方法要远远重要于事儿本身。只要有好方

法,什么事儿都能做成;反之,没有好方法,你不可能做成任何事儿(或者说,即使做成了也难以持久。这
就是打江山易,坐江山难的道理)。

    而中国企业往往很可悲的一点,就是它们往往不可救药地存在着(或者说固守着)以业务来断管理的

惯性思维。说得直白一些,它们的用人思维往往是这样的:提升某某当经理了,因为他(她)的业绩(业
务)很出色(或,因为他们干的时间长,业务经验很丰富)。这真是一个奇怪的逻辑,一个人的业务(业

绩)好,只能代表他自己的成绩,而一个管理者是要对一个团队负责的,这能是一回事儿吗?把干的时间长,
经验丰富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适合做管理者的依据之一,也难免有失偏颇之嫌。因为一个人干的时间长,只

能证明这个人办事的熟练度高而已,未必能证明这个人办事的理念先进、思维明晰、富创造性、高效率。就
是说办事的熟练度高,未必能证明办事的质量高。这本是两码事。恰恰相反,经验的丰富以及高熟练度往往

会让人产生思维与行为的惯性与定式,从而使这样的人容易固执、抱残守缺而缺乏进取心与创造性。这也就
是我们常说的所谓经验主义害死人的道理(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否定经验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对于唯经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