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Value Engineering No.12,2007

价值工程

2007 年第 12 期

R.L.

0.00

0.00

0.52

0.89

1.12

1.26

1.36

1.42

1.46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R.I.

的值

K1

K2

K3

权重

K1
K2
K3

合计

1/2
1/4

1.75


1/2
3.5




0.5714
0.2857
0.1428

最后矩阵

2 9

级判断标度表

判断标度

定义





2, 4, 6, 8

倒数

表示两个指标相比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表示两个指标相比, 一个指标比另一个指标稍微重要
表示两个指标相比, 一个指标比另一个指标更为重要
表示两个指标相比, 一个指标比另一个指标强烈重要
表示两个指标相比, 一个指标比另一个指标极端重要
两个指标比较的结果介于上述相邻情况中间, 取折衷值
指标

i 与 j 比较的标度 k

ij

, 则指标

j 与 i 比较的标度为

ij

=1/k

ij

一级指标

工作能力

指标

K1

工作结果

指标

K2

工作行为

指标

K3

二级指标

与项目开发相关的软件技术的熟悉程度

K11;

对行业中新的开发工具的接受程度、运用新的

系统开发平台的能力

K12;

个人技术起到榜样和组织作用

K13;

是否能独立完成本职范围内的各项工作

K14;

攻克系统开发中技术难关的能力

K15;

能根据用户的反馈提出建议, 使开发工作紧密

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

K16;

项目质量、系统开发的成功率

K21;

在相同技术条件开发环境下的编码速度、编码

质量、错误率、返工率

K22;

软件研发文档的规范性, 完善性包括接口说明、

技术标准等

K23;

在测试中系统的

bug 数量、系统功能实现的精

确性

K24;

程序维护难易性以及系统是否能够长期稳定运

K25;

项目开发中, 主动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K31;

参加公司的培训以及培训后的效果

K32;

在 系 统 开 发 中 注 重 团 队 合 作 与 同 事 沟 通 帮 助 解

决技术难题

K33;

参与项目的数量以及受到奖励情况

K34;

绩效考核体系结构

3.3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并进行一致性

检验

1) 构造判断矩阵

[9]

。层次分析法

AHP 法) , 可以

更好地降低加权设计中的不确定因素。根据表

2 的 9

级标度赋值, 构造判断矩阵。

AHP 方法确定一级和二级指标的权重, 然后由

考核者对每个被考核者在二级指标上的绩效打分。

现举例求解一级指标的权重, 步骤如下:

首先建立判断矩阵:

K=

2 4

1/2 1 2

1/4 1/2 1

!

"

得 矩 阵 的 最 大 特 征 根 !

max

=3, 用 归 一 化 方 法 计

[10]

算 出

K1、K2、K3 的权重 W=( 0.5714, 0.2857, 0.1428)

, 最 后

矩阵如表

3。

设此绩效考核体系满分为

100 分, 则 3 项一级指

标中, 工作能力指标

K1 占 57 分, 工作结果指标 K2 占

28 分, 工作行为指标 K3 占 15 分。

2) 一致性检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绩

效考核中的判断矩阵有可能不满足一致性条件, 尤其
是 当 矩 阵 的 阶 数

N 很大时; 因此, 要对矩 阵进行一致

性 检 验 保 证 指 标 排 序 的 准 确 性 。 一 致 性 指 标

C.I.

Consistent Index) 定义为

[5]

C.I.=( !

max

- n) /( n- 1) , 若 C.I.

的值越小, 则表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好。再利用平均
随机一致性指标

R.I.修订 C.I.消除随机因素的影响, 使

CR=C.I./R.I.。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R.I.的值见表 4。

CR<0.1 时, 认为 N 阶判断矩阵 A 的一致性是

可以接受的。

因 为 一 级 指 标

K 的 3 阶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

max

3, 所以 C.R.=0<0.1, 说明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4 结论

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软件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体

系, 有利于各项指标的量化。软件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特
点, 通过对考核体系中各个关键环节的加强和完善, 建
立一个科学合理、进行高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从而更有
效地推动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安梅方: 《我国高科技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研究》[D]; 《南京理工

大学》

2003。

[2]Bemardin H J & Beatty R W, Performance appraisal.Assessing

human behavior at work, Boston: Kent Publishers, 1984.

[3]Campbell J P, Mecloy R A, Oppler S H & Sager C E.’A theory

of performance’,In N.Schmitt & W.C.Borman ( Eds.) , 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s ( pp.35 - 70) .San Francisco: Jossey - Bass,
1993.

[4]程群: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绩效管理研究》[D]; 《南京理工

大学》

2005( 15) 。

[5]王春茹: 《高新技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评估研究》[D]; 《天

津商学院》

2005。

[6]( 美) 加里・德斯勒: 《《人力资源管理》( 第六版) [M]; 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7] 王 存 璘 : 《KIP 在 绩 效 管 理 中 的 应 用 》[D]; 《复 旦 大 学 》

2003, 16。

[8] 李丽: 《西安创新软件公司研发人员考核研究》[D]; 《西北大

学》

2005。

[9]赵宏: 《软件企业项目管理中人员绩效评估的研究》[D]; 《哈尔

滨工业大学》

2004。

[10]赵焕臣、许树柏、和金生: 《层次分析法——

—一 种 简 易 的 新 决

策方法》

[M]; 科学出版社, 1986。

- 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