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的营养盐 , 投加量按照 C∶N∶P = 100∶5∶1 来确定

[ 1~3 ]

不断监测水质 , 直到运行稳定 。稳定后测得的各项指

标见表 2 。

2

 废水的处理效果

   

Tab

1

2

 

Results of the wastewater treatment

(mg/ L)

监测项目

COD

BOD

5

SS

pH

进水

3000

650

1500

8

9

初沉池出水

2140

570

1073

2

水解加气浮

1185

385

461

2

二沉池出水

276

69

82

6

9

去除率

( %)

90

1

8

89

1

4

94

1

5

从运行的总体情况来看 , 各项指标均达到了 GW

2

PB2

21999 排放标准的要求。

3

12  运行成本分析

由于是在原来污水处理设施的基础上加以改造 ,

部分设施和设备改造后可用 , 因此省去了很多的土建

投资 。最终该工程总投资 156 万元 , 其中土建 、设备

及安装调试费用共 146 万元 , 其他费用 10 万元 。平均

运行费用为 0

172 元/ m

3

4

 运行中的问题分析

4

11  酸化水解池悬浮物较多 , 容易堵塞布水管 , 造成

布水不均匀 , 酸化水解效率降低 。针对这种情况采用

了定期排泥和疏通管路的方法 。作者建议将气浮提前

以减轻酸化水解池的的负荷 。

4

12  气浮溶气水全部采用气浮出水回流 , 溶气效果较

差 。夏天温度高 , 微生物生长旺盛 , 生化处理效果较

好 , 关掉气浮设备或者减少投药量的情况下依然能取

得很好的处理效果 , 出水能够稳定达标 ; 因此 , 可以

关掉气浮设备以节约运行费用 。冬季溶气水采用二沉

池出水和加大投药量的方法 。

4

13  运行中产生大量的污泥 , 建议将二沉池污泥回流

到水解酸化池 。污泥中的有机物可以在水解酸化池被

进一步降解 , 从而减少后续的污泥处理量 。

5

 结  论

造纸废水作为量大面广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一种 ,

一直受到各方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民的关注

[ 4 ]

。该

厂采用水解 - 气浮 - 接触氧化法对原有废水处理工艺

改进取得了很好的处理效果 , COD、BOD

5

、SS 的去除

率分别达到 90

18 % , 8914 %和 9415 %。出水完全达到

了《造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2

21999 的要求。

参考文献

:

[ 1 ]

 高廷耀

1 水污染控制工程

[M]

1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1

[ 2 ]

 崔  炜

,

1 水解酸化

-

氧化沟工艺处理造纸废水

[J ]

1 中国给水排

,2004 ,20 (5) :78

2

79

1

[ 3 ]

 艾翠玲

,

贺延龄

1 制浆造纸废水的生化性能研究

[J ]

1 工业用水与废

,2004 ,35 (1) :8

2

11

1

[4 ]

 卢学强

1 造纸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概述

[J ]

1 四川环境

,1998 ,17

(2) :25

2

28

1

(上接第 44 页)

3

13  其他旅游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实施旅游景区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

业的自律 ,还需要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

力 。各级旅游组织和旅游企业要向进入旅游者进行广

泛的宣传 ,使他们在进行旅游活动中积极支持当地的资

源与环境保护活动 ,尽可能地了解和尊重当地的人文和

自然遗产 ,并且要有效防止和制止那些对旅游目的地造

成不良影响 、

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正当行为 ,积极支持旅

游景区的循环发展 。

参考文献

:

[ 1 ]

 田春秀

,

李丽平

1 循环经济发展的本质是提高生态效率

[ A ]

1 中日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 C]

1

2002

1

[ 2 ]

 黄震方

1 旅游业推行清洁生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J ]

1 中国人口・资

源与环境

,2002 ,12 (4) :110

2

113

1

[ 3 ]

 夏林根

1 旅游业绿色管理

[M]

1 太原

: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

2

07

1

[ 4 ]

 钟林生

1 论生态旅游者的教育

[J ]

1 思想路线

,1999 ,26 (6) :39

2

42

1

[5 ]

 陈昌春

1 构建促进循环经济型服务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J ]

1 四川环

,2004 ,23 (5) :93

2

94

1

1

5

四川环境

2006

年第

25

卷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