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实验效果。同时

, 氯化钡药剂来源困难, 对此方法的

应用有不利影响。

2.2.6

电解法

电解法是以普通钢板为阴阳极。此方法由于耗

电量较大

, 消耗钢板, 应用不广。

含铬废水的处理中

, 对于铬浓度较高的含铬废

, 亚硫酸氢钠还原法较为常用。对于铬浓度较低的

含铬废水

, 若除铬后废水回用于生产中一般采用离

子交换法

, 废水不再回用于生产中一般采用硫酸亚

铁处理。

2.3

含镍废水

含镍废水主要来源于电镀、化学镀工序。一般有

电镀镍工序产生电镀废水

, 工件电镀镍后清洗工序

产生清洗水

, 化学镀镍工序产生化学镀废水, 工件化

学镀镍后清洗工序产生清洗水等。在上述废水中或

多或少含其他少量重金属。

2.3.1

氢氧化物沉淀法

反应原理

2OH

+ Ni

2+

= Ni

OH

中和剂为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混合使用。在

pH

<7

的情况下

, 采用氢氧化钠;

pH

>7

, 采用氢

氧化钙

, 主要是为减少渣量, 并且氢氧化钙的加入沉

降性能也较好。氢氧化镍理论沉淀完全的

pH

值为

9.5

, 由于废水中其他物质的影响, 最终所采用的

pH

值由实验确定

, 一般在

pH

值为

9 ~11

的条件下

, 镍

能完全沉淀

, 其中所包含的其他重金属也会以氢氧

化物沉淀而除去。在沉淀反应完全的同时

, 通常加入

共沉剂如铝盐、铁盐等。也有采用碳酸钠沉镍的处理

方法。

此种处理方法对非络合状态的含镍废水有效

要求有充分的沉淀反应时间。对于络合状态的含镍

废水

, 主要是化学镀镍废水经常先采用双氧水氧化、

次氯酸钠氧化、漂白粉氧化

5]

等方法破络后

, 再加入

中和剂处理。

2.3.2

硫化物沉淀法

硫化物除镍原理

Na

S + Ni

2+

= NiS + Na

2+

FeSO

+ Na

S = FeS + Na

SO

使用硫化物处理含镍废水的过程中

, 由于硫化

物的气味

, 处理不当会产生剧毒硫化氢气体, 同时处

理后的废水有时会存在硫化物残余问题

, 这都对环

境有不利影响。由于硫化物沉淀较氢氧化物沉淀完

, 重金属去除率高, 通常硫化物沉淀法与氢氧化物

沉淀法结合使用。

一般在

pH

以上

, 加入硫化物处理废水。溶

液过量的硫化物加入铁盐沉淀。

此种处理方法对非络合状态的含镍废水及少量

络合状态的含镍废水有效。对有些络合状态的含镍

废水

, 也是要先采用双氧水氧化、次氯酸钠氧化、漂

白粉氧化等方法破络后

, 再加入中和剂处理。

由于硫化物应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 同时硫化

镍沉淀相当细

, 沉淀与溶液完全分离有时比较困难,

所以

, 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开始采用有机硫化物代替

无机硫化物。

2.3.3

配制重金属处理剂

含镍废水的处理采用

DEI- N

MEX

等重金属处

理药剂较常用。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电镀镍、化学镀镍

废水中

, 尤其是化学镀镍废水中, 络合剂较多, 氢氧

化物、硫化物对含镍废水的处理效果差

, 一些新开发

的重金属处理剂对络合态的镍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2.3.4

吸附法

吸 附 剂 有 多 种

, 如 活 性 炭 、改 良 后 的 陶 土 等 。

陶 土 对 镍 离 子 有 很 强 的 吸 附 能 力

, 可 应 用

pH

值 广

6]

。此方法也提出了镍离子浓度较低的条件

, 同时

对吸附镍后的陶土的处理应有相关要求。也有采用

13X

沸石去除废水中镍离子的实验研究

7]

, 但还没

有应用于生产的报道。

2.3.5

离子交换树脂法

离子交换树脂一般方程式

+ Re

+ Re

式中

为不同种类的阳离子

Re

为阳离子交

换树脂。

根据树脂生产厂家对树脂的介绍选取合理的树

, 小试合格后应用于生产, 处理含镍废水。由于化

学镀镍废水所含络合剂较多

, 盐分高, 一般此种废水

的处理不采用离子交换法。对工件电镀镍后清洗工

序产生的清洗水采用离子交换法的较多一些。也有

相 关 氢 氧 化 钠 —膜 过 滤 法 处 理 含 镍 电 镀 废 水 的 报

道。

在实际含镍废水的处理中

, 应用较广的为氢氧

化物、硫化物沉淀、重金属处理药剂

种技术。但由

于硫化镍沉淀颗粒相当细小

, 过滤困难, 故硫化物沉

淀时通常加入共沉剂

, 加强混凝操作工序。

2.4

含铅废水

由于铅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 越来越多的电镀企

业提出了工序中少铅、无铅的要求。

含铅废水主要来源于电镀、化学镀工序。一般有

线路板镀锡铅工序产生含铅废水

, 线路板镀锡铅后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