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44

第 29 卷

由于在反应器中安装了一系列垂直的折流板

,将反应器分隔成几个串联的反应室,每个反应室都可以看

成是相对独立的上流式厌氧污泥床

( UASB) ,每个反应室中的水流都可以看成是完全混合的,处理过程中反

应器内产生的气体使反应器内的微生物固体在折流板形成的各个隔室内做上下运动

,而整个反应器内的水

流则以较慢的速度做水平流动. 因此

,ABR 反应器的水力流态在整体上又可以看成是推流式. ABR 反应器

,相互串联的隔室有利于微生物种群在沿反应器长度上的不同隔室中顺次实现产酸相和产甲烷相分离,从

而在单个反应器中实现两相或多相分离. 这样可以使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生长

,实现较高的

有机物降解能力. 方圣琼

[7]

等采用 ABR 工艺处理高浓度畜禽养殖废水

,当进水 COD 浓度达到( 9 000 ~ 10

000

) mg /L 时,COD 的容积负荷最高为 6 kgCOD( m

3

·d

) ,水力停留时间 48 h 左右,去除率在 75% ~ 85% ,出

水 COD 浓度在

( 1 500 ~ 2 000) mg /L,产气率在 0. 4 m

3

/

( kgCOD) . 但是,ABR 工艺对 NH

3

- N 几乎没有去除

效果. 因此

,如何改进该工艺使其有脱氮的功效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2

高浓度养殖废水厌氧处理与其他工艺的组合研究

近年来

,人们在不断研究和探索高浓度养殖废水的厌氧处理时发现,单一的厌氧处理对废水中 COD 有

一定的去除

,但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去除并不是很理想,时常会出现经厌氧处理的高浓度养殖废水氨氮含量

依然很高

,达不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596 - 2001) 的排放要求. 因此,要使出水达到排放标

,就需要配合其他的好氧工艺进行后续处理.

在厌氧—好氧工艺处理养殖废水方面

,邓仕槐

[5]

等采用 ABR—CASS—湿地及生态塘工艺处理猪场养殖

废水

,处理后出水主要指标分别为: COD 为( 45 ~ 55) mg /L,BOD 为( 20 ~ 25) mg /L,SS 为( 25 ~ 30) mg /L,NH

3

- N 为

( 4 ~ 5) mg /L,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COD,BOD,SS,NH

3

- N 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 99 % ,

99 %

,99 % ,98 % ; 同时还可以收集到大量沼气. 由此可见,各种厌氧—好氧的组合工艺不仅实现了生物资

源的利用

,同时也消除了对环境的污染,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技术.

3

结语

( 1)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具有动力消耗低、污泥产量少及能产生生物能( 沼气) 等特点,被大量应用于高

浓度有机废水和某些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

,在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同时又能回收生物能,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生

态效益都很好的技术

( 2)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对 N,P 的去除效果较差、启动过程较长、有机物去除不彻底. 因此,单一的厌氧

处理技术用于高浓度养殖废水的处理达不到理想的结果

,常常达不到规定的排放标准,所以需要结合好氧技

术进行组合方式处理

[8]

( 3) 为了更加有效地治理高浓度养殖废水,开发出更简便、应用性更强、处理成本低的工艺和方法显得

尤为重要

,是目前应当给予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这方面的技术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开发.

[1]邓良伟. 规模化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现状探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 2) : 23 - 26.
[2]杨 鹏,张克强,杜连柱,乔汪砚. 厌氧消化—仿生态塘—藻网滤床组合工艺处理猪场废水[J]. 环境工程,2011,29( 4) : 11 - 17.
[3]任南琪,王爱杰. 厌氧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 - 13.
[4]邓良伟,陈铬铭. IC 工艺处理猪场废水实验研究[J]. 中国沼气,2001,19( 2) : 12 - 15.
[5]邓仕槐,李远伟,郑仁宏,周 鹏,张小平. 畜禽养殖废水的混合处理工艺[J]. 环境工程,2006,24( 4) : 29 - 30.
[6]王蔚知. UASB /SBR /氧化塘工艺处理养猪废水[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30( 4) : 103 - 104.
[7]方圣琼,张宏旺. ABR 处理高浓度禽畜养殖废水的关于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 15) : 22 - 24.
[8]Giseppe Bortone. Integrated anaerobic /aerobic biological treatment for intensives swine production[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9,100: 5424

- 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