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是他最成功也是最后的建筑制作,也是他对园林研究的建系方针
  刘敦桢在中央大学建筑系的建系方针为:综合欧美与日本等国建筑学专业之所长,
培养以建筑设计为主,加强建筑结构和建筑营造等工程知识,使其成为既具有广泛的科
学知识和较好的设计与表现能力,又能妥善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建筑师。并制定学制为 4
年,课程按学分计算。这些原则不但成为该系数十年办学的依据,而且还成为兄弟院校新

 

建这一专业的重要参考。
成就
  刘敦桢对中国古建筑的辛勤研究和取得的成就,使他在学术界获得了崇高的地位和
声誉。他在 1933-1937 年间在华北六省进行大量科研调查,共写出论文、调查报告、读书笔
记等 35 篇,约 65 万字;与其他学者合撰论文 7 篇,30 万字。他研究了我国古代官式建筑
(宫殿、坛庙、寺观......等)和"营造法式"、"工部工程做法"。抗日战争期间,他对云南、四川、
西康等地古建筑的调查,填补了我国建筑史上一大空白。 1950 年,他参加了南京市和江
苏省的文管会工作,对南京城内外的古建筑和古墓葬,进行多次调查,写出了修整或保
护计划。1952

 

年,开始了对国内传统民居的调查和研究。

著作与荣誉
  1956 年发表了专著《中国住宅概论》,在国内学术界掀起了对这一领域全面开展研究
的热潮。后来,又开展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他率领助手们对苏州大、中、小典型园林、
详细测绘,八、九年间绘制测绘图纸 2000 余张,摄影 2 万余幅,文字稿 10 万余字。此项工
作因"文革"而中断,遗稿于 1979 年由他的助手和后人整理出版。出版后,蜚声中外,又
被译成英、日文出版。他集中了建筑史学界和部分考古学界的老、中、青学术精英,主持、编
写了《中国建筑简史》和

中国古代建筑史

,历时 7 载,改稿 8 次,终于在 1966 年成书。该

书至今仍是重要参考书,1988 年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刘致平
刘致平(1909-1995),字果道,辽宁铁岭人。1928 年考入东北大学,是建筑系第一班学
生。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辑》(共 10 辑,由刘致平编篆,梁思成主编)、

——

《云南一颗印》、

《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

《中国居住建筑简史

城市、住宅、园林》、

《中国

伊斯兰建筑》等。
 那时,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是梁思成,教授有童寯

陈植

林徽因、谭垣、蔡方荫等。九·

一八 事变时,他是三年级学生,随校逃亡关内,转入中央大学插班念建筑系, 1932 年
毕业。1933 年流亡到上海,被陈植、童寯老师收留在华盖建筑设计事务所。当时,因为是
流亡学生,工资仅只 20 块银元。应该说,这还是有陈、童二位老师的照顾,否则,连栖身
之处也找不到,毕业就是失业。20

块银元显然只够糊口。据知, 九·

一八 以前在沈阳,小

学教师的最低工资是 35 块银元。这么对比,即可知 20 银元,确实是少得可怜。1934 年,
经刘福泰(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介绍,到浙江省风景整理委员会任建筑师。 1935 年,
经梁思成先生推荐,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为社员,并始任法式助理,直到 1943

 

年。

  1934 年到 1945 年,刘老在调查研究和设计方面的主要工作有:测绘杭州六和塔并做
修复设计;协助梁思成绘制《清式部工程做法》补图并撰写文字说明;调查研究河北沧州
古建筑;做河北正定隆兴寺及赵州大石桥修复设计;调查研究北京北海静心斋和恭王府 ;

 

调查研究云南、四川民居;撰写四川广汉县志中城市建设和建筑篇章等。
   刘老对云南、四川民居的调查研究,撰写广汉县志都是开创性的工作。他从抗战前
即开始研究伊斯兰建筑直至上个世纪 70 年代,几十年不辞辛劳跑遍了有关地区,潜心研

 

究,终于写出了《伊斯兰建筑》一书,这也是一件前无古人的研究成果。
   建筑学界圈里的人都一致公认,刘老治学严谨、执着,一生清刚耿直,不慕荣利。
他的一生所依赖的是学问、能力和人格。在他的一生中,既没有权势关系可以依赖,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