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Hydraulics Pneumatics & Seals/No.8.2010

下面阐述这些需求的具体体现:

1

)对现在液压总体技术水平的估计。

液压技术已经历了

50~100

年的发展,液压元附件

的原理、结构、功能、性能、配套等已基本定型。 因此在
液压技术上有颠覆性的发明,并较大规模地取代现有产
品的技术的余地已经不大, 但是在某些领域仍然有空
间,诸如纳米或微型液压等。 但现有元件在其结构、性能
与组合性的改革方面仍永无止境。

我 国 液 压 工 业 已 进 入 了 以 应 用 需 求 为 龙 头 的 阶

段, 对液压系统配套的发展与元件革新提出新的需求
与挑战,以满足应用领域日益苛刻的要求,如超高温、
超高压、特殊环境、超高速,等等。

2

)外部动力之一:从社会的发展需求出发——

—节

能与环保。

节能与环保是人类自身生存的根本。

2009

年哥本

哈根会议对全世界的绿色要求将会持续在我们今后的
生活中, 也必将对液压技术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力,提出更高要求。 哥本哈根会议的要求是将来的液压
发展的最大要求与挑战。

液压技术的缺点之一就是与机械等传动相比效率

不够高, 发热的问题始终都是系统设计面临的问题之
一。 节能方面,现在已有许多的措施与方案。 主要有:

1

)传 动 方 面 :

与原动机传动结合如交频变量技

术(交频电动机、控制器、泵的低高速性);

容积调速

技术如静液压技术、二次调速技术;

蓄能器技术;

另泄漏措施如提高加工精度,减少内泄漏;采用螺纹插
装阀,减少外泄漏。

2

)控制方面:负载敏感(

LS

)技术(即恒流量技术),

如多路阀的

LUDV

是发展范例。

3

)介质方面:水液 压 (

w-

液压)直接对碳排量的减

少有贡献。

4

)生产方面:将元件生产与铸造脱离,努力发展插

装阀、泵能否成功? 这有待研究。

5

)系统方面:高效率是系统发展追求的技术指标。

6

)液压元件与系统的永久课题:污染、噪声、泄漏、

发热。

3

)外部动力之二:从整体技术综合体现的发展水

平与趋势——

—电控、总线与网络(

e-

液压)。

液压发展既受电发展的制约,又与强电、电子、微

处理器、网络的发展相依存、共发展。

1

)传动方面:由于磁性材料磁场强度的增加,在小

功率的场合采用伺服电动机、交频电动机等,如机床、
机器人等应用场合已经形成定局。 这已对液压构成威
胁。 液压将在大功率、高压力及电不可获得处有发展空

间,如压力机、工程机械、海洋液压等。 目前在强电方面
采用交频电动机与液压定量泵结合将是一个可取的方
向。

2

)控制方面:随着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液压

与其结合发挥二者的优势是必然趋势。 目前总线的采
用方兴未艾, 液压元件与总线的结合形成具有总线功
能 的 液 压 元 件 已 形 成 系 列 产 品 。 相 信

CAN BUS +i

CAN NET

将是下一代液压产品的制高点。 并建议将拥

有这种技术特征的液压元件称为“线控”或“网控”液压
产品。

4

)内 部 动 力 之 一 :从 产 品 应 用 、市场需求及其性

价比提高的发展。

1

) 高压大流量始终是液压技术的追求指标之一 。

在可见的期间内, 液压压力达到

56MPa

是我们追求的

目 标 。 当 前 泵 的 压 力 已 达 到

42~48MPa

及 流 量

250~

1000L/min

2

) 质量在寿命方面的提高诸如泵达

10 000hr

,阀

1000

万次,缸 达

100km

,高 速 阀 达

2

亿 次 以 及 无 故

障时间等的要求。

3

)材 料 的 应 用 与 表 面 处 理 ,应成为液压领域新的

研究方向。

4

)材料的发展将极大推动元件的质量与品种的新

发展。

5

)数字技术在液压元件上的发展,如数字阀、数字

缸、数字泵等。

6

)性 价 比 的 努 力 ,如最近公开的浮动杯柱塞泵就

是值得注意的新发展。

5

) 内部动力之二: 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所需的技

术推动——

—管理技术的技术。

在人们的意识中一直将管理排除在技术之外 ,实

际上管理是包括管理技术在内的技术, 不应把它排除
在技术之外。

应将液压企业的管理方法作为技术发展的一种保

证与推动力来看。

液压的技术开发管理以至企业管理既有企业管理

的共性,也有这个行业的特性。 如果忽略这点,一切技
术的发展只能事倍功半。 建议出版一套液压企业、技术
开发经验的图书,诸如《液压技术发展史》、《液压创新
实例》等等。

人们可能忽视技术的发展有时来自企业的内部,

来自对应用的深入了解,来自自身的技术资源,也来自
企业内部对外的竞争动力。

我们把握了技术的原动力, 就比较容易地摆脱将

技术发展看成是追踪世界水平的目标。 其实, 从微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