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想不妨是个好方法。
运用概念设计的思想,也使得结构设计的思路得到了拓宽。传统的结构
计算理论的研究和结构设计似乎只关注如何提高结构抗力 R,以至混凝

土的等级越用越高,配筋量越来越大,造价越来越高。结构工程师往往
只注意到不超过最大配筋率,结果肥梁、胖柱、深基础处处可见。以抗震
设计为例,一般是根据初定的尺寸、砼等级算出结构的刚度,再由结构
刚度算出地震力,然后算配筋。但是大家知道,结构刚度越大,地震作
用效应越大,配筋越多,刚度越大,地震力就越强。这样为抵御地震而
配的钢筋,增加了结构的刚度,反而使地震作用效应增强。其实,为什么不

考虑降低作用效应 S 呢?目前在抗震设计中,隔震消能的研究就是一个

很好的例子。隔震消能的一般作法是在基础与主体之间设柔性隔震层;

加设消能支撑(类似于阻尼器的装置);有的在建筑物顶部装一个 反

摆 ,地震时它的位移方向与建筑物顶部的位移相反,从对建筑物的振
动加大阻尼作用,降低加速度,减少建筑物的位移,来降低地震作用效
应。合理设计可降低地震作用效应达 60%,并提高屋内物品的安全性。

这一研究在国内外正广泛地深入展开。在日本,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
于实际工程中,取得良好的经济、适用效果。而我国由于经济、技术和人

 

们认识的限制,在工程界还未被广泛地应用。
同时,在目前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中,概念设计的思想也应得到延
伸。在 1976 年唐山地震中,天津市加固的 2 万间民房无一倒塌,但天

 

津第二毛纺厂三层的框架厂房,却因偏重于传统构部件的加固 ,忽视
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判断,造成不合理的加固使抗震薄弱层转移,仍然

 

倒塌。
概念设计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所接受,并将在结构设计中发
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现在的高校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单独构件和孤
立的分体系的力学概念讲解。尤其在专业梁详图: 
(1).梁上有次梁处(包括挑梁端部)应附加箍筋和吊筋,宜优先采用附加

箍筋。梁上小柱和水箱下, 架在板上的梁, 不必加附加筋。可在结构设计

总说明处画一节点,有次梁处两侧各加三根主梁箍筋,荷载较大处详施

 

工图。
(2).当外部梁跨度相差不大时,梁高宜等高,尤其是外部的框架梁。当梁

底距外窗顶尺寸较小时,宜加大梁高做至窗顶。外部框架梁尽量做成外
皮与柱外皮齐平。梁也可偏出柱边一较小尺寸。梁与柱的偏心可大于 1/4

柱宽,并宜小于 1/3

 

柱宽。

(3).折梁阴角在下时纵筋应断开,并锚入受压区内 La,还应加附加箍筋 

(4).梁上有次梁时,应避免次梁搭接在主梁的支座附近,否则应考虑由

次梁引起的主梁抗扭,或增加构造抗扭纵筋和箍筋。(此条是从弹性计

 

算角度出发)。当采用现浇板时,抗扭问题并不严重。
(5).原则上梁纵筋宜小直径小间距,有利于抗裂,但应注意钢筋间距要

满足要求,并与梁的断面相应。箍筋按规定在梁端头加密。布筋时应将纵
筋等距,箍筋肢距可不等。小断面的连续梁或框架梁,上、下部纵筋均应

 

采用同直径的,尽量不在支座搭接。
(6).端部与框架梁相交或弹性支承在墙体上的次梁,梁端支座可按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