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有包括在法国、美国和德国的分公司以及在韩国、日
本、英国、匈牙利和巴西的代表处和分销商, 并于

2001 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AM ES im 软件的界面用

C 语言实现, 算法用 FO R TRAN 语言实现, 不需要

其他商用软件作支撑。

5

 

AM ES im

系统

AM ES im 软 件 系 列 包 括 用 于 系 统 设 计 的

AM ES im , 用于创建应用库的 AM ESe t, 用于模型定

制的 AM ECo stom 和传送至最终用户的 AM ESim
的只运行版本 AM ER un。AM ESim 的模型库多达

20 种, 子模型总数多达 1 500 多个, 并且支持数据库
管理。

AM ES im 运行界面如图 5 所示。该系统面向原

理图建模, 保留了 4 个层次的建模方式: 数学方程
级、方块级、基本元素级和元件级; 并且具有多种仿
真运行模式: 动态仿真模式、稳态仿真模式、间断连
续仿真模式以及批处理仿真模式; AM ESim 提供了
丰 富 的 和 其 他 软 件 的 接 口: M atlab, M atrixX,

A dam s, S im p ack, VL M o t io n, F lux, xPC , dSPCE,

iS IGH T , O PT IM U S, Exce l。此外, AM ES im 还具有

以下特点:

1) 鲁棒性极强的智能求解器 AM ES im 的智

能求解器能够根据用户所建模型的数学特性自动选

择最佳的积分算法, 并根据在不同的仿真时刻的系
统的特点动态地切换积分算法和调整积分步长以缩
短仿真时间和提高仿真精度。 内嵌式自动的数学不

连续性处理工具解决了数字仿真的杀手: 间断点的
问题。

2) 多学科领域的建模仿真平台 AM ES im 在

统一平台上实现了多学科领域的系统工程的建模和

仿真: 机械、液压、气动、热、电和磁等物理领域, 并且
不同领域的模块之间采用直接的物理连接方式。

3) 强大的二次开发能力 AM ESet 为用户提

供一个标准化、规范化和图形化的二次开发平台: 用
户不仅可以直接调用AM ESim 所有模型的源代码,

而且还可以把用户自己的 C 或 FO R TRAN 代码模
型以图形化模块的方式综合进 AM ESim 软件包。

AM ESe t 可以将用户在 AM ES im 上建立的模型生

成标准化的 C 或 FO R TRAN 代码并为此生成相应
的标准的说明文档。

4) 齐全的分析工具 AM ES im 提供了齐全的

分析工具以方便用户分析和优化自己的系统: 线性
化分析工具、模态分析工具、频谱分析工具、模型简

化工具、三维可视化功能, 并且还内嵌了设计分析功
能 模 块, 可 以 直 接 在 AM ESim 中 进 行 试 验 分 析

(DO E)、优化分析和质量分析 (蒙特卡洛)。

1. 5 美国的M ATLAB

Simulink

[ 2, 5, 10 ]

M A TLAB 是 M a thW o rk s 公司开发的软件工

具, 该软件工具提供了以矩阵

gÙ向量为重点的数值分

析的命令行界面环境和绘图工具。M A TLAB 提供
大 量 的 二 维 和 三 维 绘 图 工 具。 要 使 用 任 何 其 他

M a thW o rk s 公司现有的产品,M A TLAB 是基础。

S im u link (如图 6 所示) 是M A TLAB 的扩充产

品, 是一个用于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的软件
包, 它可以完成连续、离散和混合的线性或非线性系
统的仿真, 也能完成多种采样速率的仿真。

6

 

M A TLAB

S im u link

系统

S im u link 本身没有专门针对流体仿真的工具

箱, 用户使用时要自己建立模型, 但已有的大量控制
模块可以任意调用。 同时M ath too ls 公司另行开发
的一些收费模块 (A u tom ative, Sim M echan ics) 里包
含大量的机械、液压、气动模型, 复制后可以使用。其
主要界面图如下: Sim u link 系统使用M A TLAB 语
言, 也可以与 C, C + + 结合, 搭建系统时, 可以结合
优化工具箱进行优化; 可以结合V irtual R eality 工
具箱实现三维动画功能; 可以结合M A TLAB 的网
页服务程序在W eb 应用中使用仿真。

该软件因为没有针对流体仿真工具箱, 液压系

统建模复杂, 使用 Sim u link, 需要对系统的数学模型
有深刻的理解; 支持三维动画和网络仿真, 但是实现
起来比较复杂; 应用最广泛, 几乎所有的商业仿真软
件都提供了与它的接口。

9

《新技术新工艺》

・数字设计与数字制造 2005 年 第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