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全国共生产电影动画片 219 部,产生了批代表中国动画片最高水平的优

秀影片,如 1979 年的《哪吒闹海》、1983 年的《天书奇谭》、1982 年的《鹿铃》、
1988 年的《山水情》、1978 年的《狐狸打猎人》、1980 年的《我的朋友小海豚》
和《雪孩子》、1981 年《猴子捞月》和《南郭先生》、1983 年的《鹬蚌相争》和《蝴蝶
泉》、1983 年的《火童》、1948~1985 年的《金猴降妖》、1985 年的《草人》、

《夹

子救鹿》和《女娲补天》、1988 年的《鱼盘》和《不射之射》等。

    电视机的普及,系列动画短片很适应电视的要求,于是首次生产电视动画
片和动画系列片,其中不乏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的作品,如 1981~
1988 年《阿凡提的故事》、1984~1087 年的《黑猫警长》、1987 年的《葫芦兄
弟》和《邋遢大王历险记》等;

  动画题材更为广阔,出现多部内容深刻、讽喻尖锐、针砭时弊的艺术动画片

如 1080 年的《三个和尚》、1986 年的《超级肥皂》和《新装的门铃》、1989 年的

《牛冤》等。这对纠正 动画片即儿童片 的偏见,扩大动画片的受众群体,具有

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动画片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也大幅度跃升,赢得了广
泛的赞誉。

  其中《哪吒闹海》可谓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影片从《封神榜》中取材,除去了
含有迷信部分的糟粕,着重描写哪吒和龙王的矛盾,塑造了哪吒这一为民除
害、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此时的拍摄技术比《大闹天宫》时已经进步不少,
而且一脉相传的民族传统风格和特点也没有减少。例如其中的一百多个海浪的
镜头,都是采用中国国画中海浪的画法,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中国的海。

中国动画的新生时期(1990~现在):

  20 世纪 90 年是中国动画业陆续扩大规模的时期。与国外动画片生产厂家的

经验交流,数字生产手段的大量介入,各种体制的制作单位的多元发展,一
专多能动画人才的不断成长等等,使得中国动画片的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出
现了飞跃。尤其是从 1995 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实行统购统
销的计划经济政策,将动画业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
逐步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观念。这些无疑给传统动画注入了新的
活力,从而推动了动画业。

  同时中国动画开始转向大型动画连续片系列片,转入电视动画片大型化、连
续化、系列化的国际潮流。这一时期的动画作品除如 1999 年的《宝莲灯》等几
部动画长片以及 1992 年的《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等的一些动画短片外,多
数为动画连续片,如 1989~1992

 

年的《舒克和贝塔》、1993~1994 年的《蓝

皮鼠与大脸猫》、1995 年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998 年的《海尔兄弟》等。

  在制作上,电脑技术在动画中得到普及和发展,二维和三维电脑动画发展尤

为迅猛。中国动画开始形成了从策划、创作、传播到系列产品开发的 大动画体

系 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