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  § 

§

 

     §

  图 3(a~d)是在不同时间利用实际污水进行的四组重复性试验。由于实际污水水质的
变化,图 3 污水中的 VFA 浓度是依次下降的。图 3(a、c)的厌氧历时为 3 h,图 3(b、d)的厌氧
历时为 2 h。
  该四组图表明:①在厌氧条件下进水 VFA 越高,柱 1、柱 2 的释磷量越大,这与以往
的认识是一致的。②柱 1 存在兼性生物膜,致使其厌氧环境较柱 2 更为充分。当 VFA 较多
时,低 ORP 水平促使柱 1 聚磷菌以更快的速率吸收 VFA 合成 PHB,同时释放出磷酸盐。
由图可见,柱 1 初期释磷速率均明显大于柱 2。图 3(d)进水 VFA 最低,柱 1 释磷曲线一直
在柱 2 的上方,直至厌氧段结束,柱 2 释磷曲线才与柱 1 交合。但是柱 1 兼性生物膜同时
消耗 VFA,当反应器中 VFA 不足时,兼性生物膜与聚磷菌对 VFA 的竞争就表面化了,并
使柱 1 释磷速率迅速衰减。柱 2 基本上不存在这种竞争关系,故聚磷菌能长时间保持较高
的释磷速率并最终在释磷总量上超过柱 1。除图 3(d)外,投加填料的柱 1 释磷总量均比柱 2
小,而且进水 VFA 越高其差别越明显,见图 3(a、b)  

。 ③在后续好氧条件下,柱 1 聚磷菌

过度吸磷能力明显高于柱 2,当厌氧历时由 3 h 降为 2 h 时上述差别明显增大,见图
3(b、d)。该现象是值得特别关注的,它表明聚磷菌厌氧有效释磷水平的充分与否,并不是
决定其好氧过度吸磷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与目前流行的关于聚磷菌厌氧有效释磷越高,
其过度吸磷能力越强的认识基本上是矛盾的。从上述现象分析推动聚磷菌好氧过度吸磷的
更本质动力,可以得出的判断是,在一定范围内,聚磷菌在厌氧环境中的历时越长,环
境的 ORP 越低,促进好氧吸磷的动力越大。而就系统的除磷效果而言,释磷可能属于一
种不具备充分必要性的表面现象。好氧吸磷的能量既可以来自胞内贮存的碳源(如 PHB),
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获得。这种差别当厌氧历时由 3 h 减为 2h 时变得尤其明显,表明厌氧环

 

境对于微生物过度吸磷的极端重要性。
  2.2 厌氧、缺氧环境倒置对聚磷菌的影响
  采用 2 只几何尺寸完全相同的有机玻璃柱进行对比试验,柱的有效体积均为 30 L,
底部设有
取样口。其厌氧、缺氧状态采用如图 1(柱 2)所示的可拆卸搅拌桨搅拌,电机转速为 15~20 
r/mi
n。好氧状态由微孔曝气头曝气,开始试验时,从小试系统好氧区末端取 3 L 混合液,与 3 
L 污水混合后,一分为二地分别装入两柱。柱 1 初始时刻另加入适量 KNO

3

溶液,然后启

动电机分别进入缺氧、厌氧搅拌状态。搅拌 2 h 后,再向柱 2 加入 KNO

3

溶液。4 h 后两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