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始寻找一种新的安全高效的经营管理方法。[4]于是

70年代中期产生了商业银行的

资产负债管理

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形成商业银行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根据经济金融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
构的共同调整,才能达到利差最大化(从而收益最大)、其波动幅度(风险)最小的银行
经营管理目标要求。因此银行管理者采取两种手段:一是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积极调整银
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即运用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法;二是运用金融市场上转移利率风险

 

的工具,如期限管理法、金融期货、期权、利率调换等保值工具,作为差额管理法的补充。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经营方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对商业银行、金融界和
经济运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商业银行本身来讲,①它增加了银行抵御外界经济动荡的
能力。资产负债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及技术手段,从资产负债的总体上协调资产与
负债的矛盾,并围绕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因素――利率,建立了一整套的防御体系,形成

了一个 安全网 ,使得银行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从而

增加了银行对抗风险的能力。②资产负债管理有助于减轻银行 借短放长 的矛盾。利率自
由化引起筹资成本的提高,迫使商业银行减少冒险性、放弃性进攻性的放款和投资策略,
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对待放款和投资。对国民经济而言,为顾客提供日益多样化的金融工
具、服务与融资方式,通过提高放款利率,以保持存贷款合理的利差,这在一定程度上能

 

缓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资产负债管理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①资产负债管理促使竞争更加剧烈,
银行倒闭数量增加。②不利于货币监督机构对银行的监控。金融放松管制、技术进步促成新
金融工具的涌现,使得银行业务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尤其是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得
货币监督机构在风险测定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这一切都增大了货币监督机构的管理难度,
提高了社会管理成本。③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由化而引起的放款利率提高,使企业的投资
成本提高,阻碍经济的全面高涨。[5]

在我国,资产负债管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
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宏观监管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管理的重要工具。但我国资产负
债管理起步晚,现实状况复杂,目前还处于不断地完善当中,正确地认识我
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现状、问题,并及时制定治理对策,具有极为
重要的意义。[7]

四.中间业务管理(

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此理论认为银行在贷款业务之外,可以开拓金融服务领域,如期货、期权、将贷款转让给
第三者。[8]
进入八十年代中期,拉美等一些地区的重债务国家因无力还债或要求延期偿债,在国际
金融界引起了一场债务危机,使给这些国家放款的西方商业银行深受其害,不得不进行
债务重整,或把这些债务资本化。结果,这些西方债权银行的资金周转遭到严重影响,甚
至运转不灵,并且利息收入和信贷资产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失。因此,为了防止这些问题
的再现,减少放款和投资的损失,西方商业银行就不得不重新考虑其经营管理策略,确
定新的经营范围和重点把经营管理的中心集中到一些给银行资产带来很少风险与损失的
收费中间业务上。中间业务管理是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财仅凭自身的经济实力和信用替客
户筹措资金、办理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活动。收费中间业务的管理也
就是为了增加银行的收人,减少银行资产的损失,同时也保证银行运用自己的资金取得
合理的收入。中间业务主要有:汇兑业务、信用业务、代收业务、信托业务、代客买卖务、同业
代理业务、租赁业务、担保业务、代客发债业务、信息咨询业务、投资分析管理业务等。前六
种业务为传统性业务。五种为非传统性新业务。银行在管理中间业务中,对传统性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