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拉回来。

  记者:您从小就喜欢建筑吗?您选择建筑专业与您的童年经历有关吗?

  谢英俊:也谈不上喜欢,小时候什么都不懂,但是我家旁边就是施工队的仓库,所
以耳濡目染,从小敲敲打打,喜欢动手做,喜欢画画。当时上大学选择建筑系,只是觉得
这个专业比较活泼,没那么死板。不过,我从建筑专业毕业后的工作经历,倒是对我今天
的工作产生影响。我一毕业就当工程兵,此后的工作也会花很多时间在工地。与一般人对
建筑设计师的印象不同,我不是在办公室里画图纸,而是负责现场施工,这种状态持续
了差不多 10 年。后来的建筑设计,也多是高科技厂房和公共建筑,比较科学理性,但是
浪漫的想象空间比较少。

  记者:您设计的第一栋房子是什么样的呢?

  谢英俊:我造的第一栋房子就是我的家,造房子时我大概二十七八岁,施工队负责
做,我来设计和指挥。父母和哥哥姐姐就任由我发挥,可能因为我是老小,家人比较让着
我。那是很小的一栋房子,200 多平方米,三层楼,空心砖材料,外部墙上很少开窗,因
为我们住在台湾中部的一个小城镇,那个镇子里有很多工厂,环境不好,很嘈杂。我是客
家人,所以在房子中心设计了一个天井,就像传统客家建筑一样。

  记者:您第一次参与灾区重建是什么时候?

  谢英俊:是 1999 年台湾 9·21 大地震后,地震使少数民族邵族部落的房子几乎全部损
坏,当地筹集了一些资金,准备给他们建安置房。一些朋友介绍我参与其中,那个时候资

”——

金很少,当地人力又闲置,我就提出了 协力造屋

让居住者参与建设的理念。现在看

那些屋子很简陋,但是它却有了一种文化意味。在那个造房子的过程中,把为数不多的已
经散居各处的邵氏族人集中起来,按照传统仪式去安排他们房子的位置,可以说帮助邵
族部落进行了文化恢复和传承。那是一个开始,也让我看到了乡村建筑的市场,于是专门
做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在大陆做的项目中,比较成功的是 2008 年四川地震后杨柳村的
重建。主要是当地的负责人对我们的想法比较理解,能够说服群众接受,基本是按照我们
的想法来做的,效果也比较好。我们强调的是村民自建,这个算比较彻底的。杨柳村坐落
在去往九寨沟的路上,村民以羌族为主,房屋采用轻钢结构,满足抗震需求,墙体采用
当地的石材,这是羌族民居的传统风格,很多是居民们从已经震塌的老屋上拆下来二次
利用的。房子造价很便宜,比如一栋 200

 

平方米的三层房屋,算上装修才 15 万元。居民除

了自住外,如今还开办了农家院。

  让农民有能力

  自己建造低成本好房子

  记者:您在各地重建项目中,采用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谢英俊:开放式的轻钢结构,这种设计理念和技术在世界上也几乎是独创的。大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