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的侄子董洙、董汀,侄孙董仪、董师德、董师道一门五人同时考中进士,族人为此在村中建

五桂坊 以显殊荣,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说: 其处圜纵横,是为万家之

”“

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 五桂齐芳 ,历史罕见,时有 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

” “

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 和 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

名乡 之美称。

  两宋三百年,董氏一族共出了 26 名进士;宋、元、明三朝,流坑人中进士者 33

人(全村中进士 34 人),其中文、武状元各 1 人;官职上至宰相、司徒、司空、师保、尚书、侍
郎,下至知府、知县、主簿、教喻的流坑人氏达二百余人。这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
一。

  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毁。明、清时代,村中有识之士,绍继祖业,兴教办学,

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荣兴盛。从宋初到清末,村中书塾学馆历
朝不断,明代万历时有 26 所,清代道光时达 28 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 1 名,进士 34 人,
举人 78 人。江西省有 30 名以上进士的村子仅有 4 个,流坑村是其中唯一一个文物遗址保
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

  明清时期,流坑的科举仕宦日见式微,流坑董氏的学术、文化、政治、工商活动却

呈现旺势。明代董姓学人共有著述 38 种,有诸多名流贤达为流坑董氏撰文、赋词、赠诗、题
匾,如王安石、梅圣俞、朱熹、文天祥、吴澄、罗洪先、聂豹、曾国藩、左宗棠等等,都为流坑
留有墨迹。而明末清初乌江上游的竹木贸易空前繁荣且为流坑董氏所垄断,崛起的富商捐
钱买官,营造豪宅,复兴宗祠,修撰谱牒,扩大族产。以其严密的宗法制度将流坑庞大的
族群凝聚维系到二十世纪中叶,以至一村一姓延续千年,历尽沧桑几经战乱而不散。现在
的流坑为何令世人刮目相看,除了它的千岁年龄外,流坑还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大量的古
文化遗存。

  明代中叶,第 22 代董燧,是位哲学家,举人出身,官居刑部郎中,有理政治事

之才。退休后,对村子加以改建治理,使流坑规范饬,井然有序,奠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
规模。整个流坑村,外有乌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很
像一座城池,也很像一方都会。董燧等对流坑的规划、整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是中国古代村落建设的宝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