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现在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学生没有实习的地方,学校的实验设备又有限,

这样学生毕业后怎么可能直接上岗。

”陆道纲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同时,陆道纲坦言,现在我们只注意到学生的知识不全面,实践能力不足,而忽视了
老师的教学资历,很多老师连核电站建设现场都没见过,怎么教好学生?

  

“老师都缺少实践经历,更不用说学生。”陆道纲直言。

  在陆道纲看来,如今的学生要么知识面比较窄,要么学校设置课程的面比较宽但又不
专,核电课程设置和企业结合度不够。

“企业招来的学生还得自己重新培养半年,但依旧不

能直接用,还得放到工作岗位上去锻炼。

  

“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培养人才模式。”陆道纲表示。

  然而,如今培养核电人才的学校却陷入了

“两难”境地:在校的老师毕业后直接投奔教

学一线,缺少实践经验;而拥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又被核电企业挖走,学校缺少优秀教
师教学。

  

“国家现在没有特殊政策,教师在学校的待遇远远不如在企业的待遇。现在生活压力这

么大,教师肯定都愿意去企业。

”陆道纲表示,“国家应该出台一些政策,让学校能够留住优

秀教师,这样才能保持整个行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陆道纲曾经是国家

“863”计划最大工程项目——中国实验快堆工程的副总工程师 。

2004 年 6 月,他决定从工程设计第一线走到教育第一线,这也让一个实践经验丰富的副
总工程师对人才培养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陆道纲认为,国家应该动员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高校的教师进行部分岗位的轮换

——

让高校教师去企业工作几年,企业的工程师走向第一线教书育人。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肯定更高效、更实用。”陆道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