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难以逾越的四道槛,摆在中核集团的面前。

第一道,从铀地质、铀矿冶、核燃料到核武器研制,核工业的大部分科研生产单位都具

有专业性强、生产过程带有放射性等特点,因而原有的生产设施、设备,一般无法直接转为
民用;第二道,核工业的科研和生产单位,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因此,
在选择转民的出路、确定工作、产品方向上有一定的难度;第三道,核工业转民的主要内容
应为国家发展核电服务,但我国的核电建设在体制和规划安排上,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
大量工作难于展开;第四道,长时期以来,核工业的企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上形成了

“科研

生产型

”状况,其经营思想、管理制度、经济政策,以致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都同转民的要

求不相适应。

“只要我们能想得到的,核工业队伍算是全干过了。”中核集团政策研究室主任潘启龙对

《英才》记者说,所有这些艰难,中核集团都一步一步地向前迈。

还有另一番

“热闹”的景象。在兰州,五零四厂所出产的“五零四雪糕”曾经扬名八方;在

四川,中核集团更是有一家拿到汽车生产牌照的造车厂,不过年产量却只有区区

30 辆车。

除此之外

玉米

§(1685,-4.00,-0.24%)淀粉、矿泉水……中核集团为“保军转民”投入了百亿资

产,所涉及的行业纷繁如杂。

账面上

2.4 亿元亏损,当 1999 年中核集团在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之际,

冒出这个数字也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此外中核集团还要面对着当时政策上的瓶颈

——适

度发展核电。

“所谓‘适度’,批两台机组是适度,不批也是适度。主要业务已经停了,产业前景并不

明朗。

”潘启龙说,“中核集团成立之后并不是拉开队伍怎么干的问题,而是亏损的这么厉害,

如何把亏损的、没有效益的企业调整消号。

于是在中核集团里出现了一个新的称谓,叫做

“调整脱困八大工程”,所涉及内容都是

如何减少集团的亏损源头,诸如四零四、八二一两厂整体脱困;

14 个非核企事业单位移交

地方;

30 多户资源枯竭的企业关闭破产;7 个项目实施债转股等。

这项工程历时

7 年,在中核集团的公开资料中如此写到:“这八大工程中最大的一项就

30 多户资源枯竭矿山及直接配套企业的关闭破产工作。力度最大、任务最重、工作最难、历

时最长、涉及职工最多。

就是在

“八大工程”的推进中康日新赴任中核集团的总经理,他如此概括这项工程得以

顺利完成的原因:

“我们有好多历史上的政策,国家给予我们解决。比如说调整结构、破产、

解决历史问题,这些综合起来使我们的负担逐步解决,经济效益快速提升。

”从此中核集团

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2.4 亿,潘启龙说这是让中核人记忆深刻的一个数字,从亏损 2.4 亿到 2003 年盈利 2.4

亿,用了

4 年时间,如今这个盈利数字在逐年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