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人的创造。

  塔的位置,除前述的在中轴线上塔为中心,塔、殿并重,塔在殿前的布局外,东晋时
出现了殿前双塔并列作为陪衬的作法,显示出塔在寺院中重要性的降低。

  舍宅为寺时附属的一些花园等小型园林,成为早期现成的佛寺园林。

《洛阳伽蓝记》中

有形象的描述。随着僧人坐禅习静的需要,新建佛寺每选址于山林名腾之区。据《高僧传》
记载,东晋太元年间,慧远在庐山营建东林寺时,就有意识地在大自然景观中设置人工
的禅林小景观。这是创建佛寺园林的早期记载。寺庙园林不同于禁苑与贵族府第园林的主
要特点是:它不属于私人专用,而是面向广大信士、游人,带有公共游览性质。当然更应

着意于静谧出世的净土禅林风气: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隋唐五代时期,佛寺建筑有新的发展。但经过唐武宗和周世宗两次 灭法 和后代的毁
损,除个别殿堂如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外,没有成组群的完整寺院存留。从唐
代道宣所撰《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所绘带有理想化性质的佛寺图像,
以及相关文献的描述,可知这一时期的佛寺建筑是在通用型即中国宫室型的基础上定型
化并有所发展的。特点是:一、主体建筑居中,有明显的纵中轴线。由三门(象征三解脱门,
亦称山门)开始,纵列几重殿阁。中间以回廊联成几进院落。二、在主体建筑两侧,仿宫廷
第宅廊院式布局,排列若干小院落,各有特殊用途,如净土院、经院、库院等。如,著名的
长安章敬寺有四十八院、五台山大华严寺有十五院。各院间亦由回廊联结。主体与附属建筑
的回廊常绘壁画,成为画廊。三、塔的位置由全寺中心逐渐变为独立。大殿前则常用点缀式
的左右并立不太大的常为实心的双塔,或于殿前、殿后、中轴线外置塔院。僧人墓塔常于寺
外别立塔林。这些都与当时佛教界渐趋教理经义的研究而不重视拜塔与绕塔经行有关。唐
代大型塔现存数十座,均为砖建。大部分为楼阁式,可登临。典型平面均为方形。四、帝王
贵族沿袭了南北朝造大像的风气。密宗传入后,又多供菩萨大像,故多层楼阁式中置通贯
全楼大像的建筑大兴,间接促使塔向寺外发展。五、石窟寺窟檐大量出现,且由石质仿木
转向真正的木结构。供大佛的穹窿顶,以及覆斗式顶,背屏式安置等大量出现,这些都表
现了中国石窟更加民族化的过程。六、唐代寺院俗讲、说因缘带有民俗文化娱乐性质,佛寺
中并出现戏场,更加具有公共文化性质。七、寺院经济大发展,生活区扩展,不但有供僧
徒生活的僧舍、斋堂、库、厨等,有的大型佛寺还有磨坊、菜园。许多佛寺出租房屋供俗人居
住,带有客馆性质。
    现存宋、辽、金、元时期建筑的佛寺,包括大体保留原总体或某一院落布局的,或单存
一殿一堂的,还有不少。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山西大同善化寺、天津蓟县独乐寺等。结合传
世图画如元代王蒙《太白山图》中所绘的天童寺以及有关史料,可知这一时期基本沿用唐

五代的寺院四合院院落布局。只是由于契丹族有 朝日 的习俗,北方的辽、金寺院均面向

东。大都市内大寺院的廊庑和某些院落成为 庙会 临时设摊的地点,集市使寺院更加社会
化。寺院前出现永久性的戏台。唐代禁寺院击鼓,寺院无鼓楼,故仅钟楼与藏经阁对设,
且常立于后殿前。宋代以下则钟、鼓二楼对设。藏经阁另设于后进院落中。转轮藏开始流行,

多为之单设二至三层高阁。宋代禅宗大盛,寺院明确划分为禅寺、讲寺。南宋著名大寺 五

山十刹 ,均为禅宗寺院。禅宗寺院布局有 伽蓝七堂 说,意指具备七种主要殿堂的寺院。
七堂,与人头部七窍或人体头、心、阴、四肢相对应,表完整一体之义。后来讲寺亦采此说。
其名称与配置,因时代、宗派之异而有不同。如禅宗的一种说法是:佛殿、法堂、僧堂、库房、
山门、东司、西浴。讲寺的一种说法是:塔、佛殿、讲堂、钟楼、藏经楼、僧房、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