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网架上镶嵌的采光带和下部的立体半透明网纹板,将柔和的自然光线洒向候机大厅,不
仅如此,一般的候机楼不重视到港空间的设计,而在香港新机场,同样用光廊引导入流 ,
在底层的到港线性流线中,同样可以感受自然光线的亲切温馨。在这样的开放空间中,辅
助空间如同一个个小岛,大跨度的开放空间设计借助结构、设备等技术实现了与自然界能
量的交换。

  3.3

开放的边缘空间实现 诗意栖居 ,人与自然应当是和谐的。建筑在可能的条件

下,开放边缘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香港公园的鸟类馆,一改鸟笼式的展馆布局,
在山谷之间用索网结构围合一块完全自然化的空间,人行于栈道上,一路莺歌燕舞,这
是乌的家园,也是人类心灵的居所,原生态的大地在脚下延伸。欣澳地铁站,位于大屿山
缓坡下,辅助空间相对集中,中心区为地铁轨道,周边的等候区则采用膜网结构覆盖,
形成开放空间,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夜幕降临之时,车站仿佛海边山坡上搁置的
一颗珍珠,发出璀璨的光辉。

  4 结论

  建筑空间的开放设计,使空间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形式。然而,建筑空间开放在实践中
还有许多局限,比如,居住空间的开放和私密性的矛盾,公共空间的开放和管理上的难
以操作,使用空间的开放和技术的限制等。种种困难,使开放空间的设计研究还局限在单
体和具体模数网格层面,难以拓展到群体和综合技术高度。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空间,
必须结合城市科学、结构技术、材料技术、物理技术、人文学科等进行进一步探索。设想有这
样一天,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与自然共呼吸。那么,开放空间必将生生不息,在流动中
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