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
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
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根本举措。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
检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开展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七、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是以对不安全食品
的立法、清除市场上的不安全食品和负责部门认可项目的实施作为基础的。这些传统的做
法由于缺乏预防性手段,故对食品安全现存及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不能做出及时而迅速的
控制。我们必须建立一套评价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新方法,同时加强对与食品有关的
化学、微生物及新的食品相关技术等危险因素的评价,从而逐步建立我国自己的食品安全
评价体系,

 

并在实践中加以不断完善。

以新技术的安全评价为例,基因工程和辐照等高新技术在食品生产领域的引进,也对食品安
全提出了特殊的挑战。某些新技术虽然会提高农业生产量,同时也可能使食品更安全,但若
让广大消费者接受,必须对其应用和安全性进行评估,而且这种评估必须公开、透明,并采用
国际上认可的方法。我国应采取国际认可的手段,创建食品安全的评价标准,逐步建立和完
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做法主要包括:及时而适宜地对食品安全事件开展危险性评价,以便
为国际和国家标准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在全国范围内搜集食源性疾病和
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致病菌污染的数据资料;及时、迅速地获取来自其他国家的危险性
评价资料;就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和致病菌的污染以及微生物学危险性评价

 

技术及数据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有效交流。

 

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必要性 食品安全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也需要政府在信用体系方
面加大建设力度,运用市场规律,把食品企业对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真正化为自己的自觉意

 

识。
1、法律建设是信用体系的外在保障。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体现诚信原则、确立信用机
制的法律法规无论在总体上的还是在食品行业专门领域都偏少,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征

 

信管理条例》的早日颁布将为相关配套措施的起草创造条件。
2、道德约束是信用体系的内在要求。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中,道德约束和法律建设是一对
互补关系。道德和法律相比较,在食品安全的覆盖领域方面要比后者广泛得多,可以弥补法
律规范的不足。政府应在食品行业大力开展道德教育、进行社会舆论引导、进一步提高食品
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标准,

 

把对食品行业的道德评判同样纳入到食品安全诚信范围中去。

3、健全的机制是信用体系的内容。信用信息获得机制、信用信息管理机制、信用信息使用机
制、信用信息发布机制以及企业的申诉机制等均是信用体系应当囊括的内容,而一个完备
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可以确保整个系统的有序运转,

 

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4、公平的氛围是信用体系的基础。政府在建立我国食品安全
信用体系时,越注重营造公平氛围,就越能够为信用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对食品企业的
责任追究以及信用权益保障上,政府应当一视同仁;信用信息的收集、记录和使用单位应
当遵循公正、规范的原则,客观中立;奖优惩劣,在政策扶持、权利义务分配上不搞平均主义;
要避免在信用体系建立过程中,

 

发生食品企业间以大欺小、相互贬损的事件。去年 4 月,国家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 8 个部委已正式启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目前,这一工
作正在进行中。受外界种种影响和其他条件制约,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难度不小,可以
考虑重点在一两方面有所突破而不必面面俱到,

 

关键是要取得实效。

 

九、食品安全信息网络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大多是各职能部门自行公布与
其相关的信息,但现实中不仅不同部门对同一内容公布的信息不一样,甚至同一部门对同一
内容的信息公布也出现不一致。因此,尽快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

  

的网络运行体系是保证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信息共享不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