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66

第 2 5 卷

2 /2007

华 中

建 筑

在缓坡地段

除了可以通过局部挖方和填方

形成人工台地外

还可以提高建筑底层的地面标高

利用高差在建筑前面形成斜坡大台阶或者结合环境设

计成有特色的斜坡景观

通过分层筑台和特殊勒脚等

形式

形成参差变化

高低错落的建筑形体

退

在坡地建筑设计中

有时为了达到或开阔或

宁静或凌驾或深远的各种视觉感受

建筑师会把整幢

建筑或者建筑的上层部分适当往坡体方向后退

以期

在建筑的前部形成广场或露台等过渡空间

这在公共

建筑和风景区建筑中最为常见

在坡度陡峭的山地环境中

如果建筑的平面

尺度较大

往往使建筑让开山体

把建筑和山体的间

距拉开

以满足采光

通风

卫生

环保

结构等要

求 有时虽然基地并非陡坡 但建筑建造在北坡上 为

了满足日照等的要求

也会采用这种处理形式

在坡度陡峭的山地环境中

如果建筑的平面

尺度并不大

通过其他几个面就能满足各种功能要

为了给观赏者山屋共融的心理共鸣或者为了形成

提拔震撼的建筑形态

可使建筑紧靠背后的山体或者

附于崖壁之上

即爬坡 包括错迭和跌落两种 通常指错迭

有时也叫台阶型

由高度相同的单元上下错叠联结而

成的

并使下单元的屋顶成为上单元的平台

这种方

式一般用于坡度不小于 25 ̄30

的坡地上

对于坡度

较大的山地适应性特别强

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单元进

深和阳台大小的调节

来适应不同坡度的山坡地形

跌落是爬坡的一种

是由高度相同的单元横

向联结 山墙面联结

顺坡势跌落形成的 一般用于

坡度在 7 ̄8% 至 15 ̄17% 的坡地上

这种以单元为单位

的跌落

通常用于多个独立单元的联结上

因独立单

元间不需相互连通

内部交通得以大大简化

从而可

使各个单元平面布置较为自由

但是由于这种布置方

式使得每个独立单元的采光和通风面仅存在于毗邻坡

地的两端

故为了保证南北向采光

一般更适合布置

在东坡和西坡上

在房屋内同一楼层做成不同标高

以此适应

地形坡度的设计手法称为错层

适应的坡度范围为

10 ̄30%

错层手法的运用

既能满足地形的要求 又

能丰富建筑内部空间

它的实现

主要依靠楼梯的设

置和组织

设计师可以根据地形坡度的大小

利用楼

梯平台分别组织不同标高层的入口

当山地地形高差悬殊

同一建筑的内部

或局部跌落达到一层或一层以上时

就形成了掉

掉层建筑一般适应坡度为 3 0  ̄ 6 0 % 的地形

采用

这种手法除了可以避免对基地的大规模改造外

还能

创造不同层面的使用空间以满足功能分区的需要

外 与跌落和错层相似 采用掉层手法设计建筑时 同

样要特别考虑采光通风问题

当建筑位于东坡或西坡

掉层部分采光通风状况良好

但当掉层建筑位于

南坡和北坡时

掉层部分的朝向就很不理想

为解决

此矛盾

就需要采取特殊的平面方式

使采光口偏开

正东西向

即为完全架空

其主要建筑形态就是以支柱

与坡面接触

使建筑底面脱离地面

采取这种形式可

以免去人们在建房时对坡地的挖填

有利于完整保持

原有地貌

维护生态环境

传统的干栏式民居就是这

种形式的典型例子

在现代建筑中

由于框架式结构

体系的盛行

完全架空型建筑的形式变得更加方便和

自然

它能适应各种功能空间的划分需要

自由地形

成建筑形体

可生存于各种坡度的自然地形中

还可

赋予支撑柱以实际功能

即为部分吊脚

它的主要特点是建筑一部分

用柱子撑起

的形式同坡地接触

另一部分

则搁置于山坡 悬崖之上 在面对地形的高低变化时

吊脚楼可以通过伸缩柱子的长短来适应

使建筑能轻

松应付急坡

陡坎等复杂地形

因此吊脚式山地建筑

对各种坡度的适应性较强

此外

吊脚还能在不同坡

度的山地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在坡度平缓或适中

的山地环境中 通过吊脚 可将自然地形引入内院 使

建筑与山地自然环境相互穿插

形成亲切舒适的建筑

形态

跨 即为部分跨搭 有时基地中遇有局部陡坎 而

建筑规模要求其平面占地较大

仅仅利用陡坎的某一

侧不能满足功能等要求

通常在陡坎低侧建造较小尺

度的平面数层

当某一楼层标高与陡坎高侧平齐

水平跨搭于陡坎

形成较大尺度的平面

这种形式的

上下两个基面高差较大

根据陡坎高度可达数层

可以有效地利用陡坎这一不利地形

节约并丰富

建筑空间

增加建筑层数及容量

在建筑密度不变的

情况下提高容积率

即为局部悬挑

利用悬臂梁形成出挑

通常

是形成挑廊

挑阳台等出挑不大的半室外空间

有时

为了增加建筑的使用容量

也可挑出尺度不大的室内

空间

在我国传统山地建筑中常将悬挑与

吊脚

形式结合使用

以期在局促的山地环境中创造出更多

的使用空间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

大跨度出挑

逐渐成为可能

于是

许多建筑师出于表现建筑性格

的需要纷纷采用了这种方式

2.2    建筑的出入口及内部布局

从前面的接地形式分析可以看出

在坡地上布置

建筑物

多数情况下

能比较容易地在不同高程上组

织建筑物的出入口

利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建筑物

与不同高程的道路取得联系

还可以成为提高建筑物

层数的有效手段

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指标和土地使用

率 例如 利用分层入口可以建 14 层楼房而不必设电

同时

分层入口还为车辆进入建筑地下或半地下

停车场提供了便利

并可以省略或减少设置坡道的费

另外

利用室外楼梯

大台阶

天桥等手段建立

建筑物出入口与道路的联系也是极具体现山地特色

例如

安滕忠雄的著名作品六甲住宅

就是运用

长长的山道将台阶式住宅的各个高度的出入口进行连

取得了颇有气势的视觉效果

图 1

由于山地建筑的出入口布置相对平地更加灵活

便捷

相应地

其内部的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也更

易于组织

灰空间

内院

天井

连廊

通道

踏步

室内台阶

贯通

隔断等空间处理手法

的运用也更为自然

因此

其内部的空间形式及布

局也更为丰富

生动

浙江大洋海钓俱乐部利

用地形特点

灵活组织内院

连廊

露台

室外楼

使空间颇为灵动

图 2

2.3    建筑意象

山地是一种有着特殊场所感的建筑基地

她给人

的心理感受是独特的 在意识形态上 人们对 山 的

感情是既敬畏又亲切

一方面认为

崧高维岳

峻极

于天

另一方面又推崇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出发的山地建筑在自然环境中常常

表现出一种谦逊的态度

讲求与山地自然环境的结

顺应地形的起伏

以求与山地环境的契合

这是

崇尚自然山地观的生动体现

由于地形的坡度

山体地表成了建筑形体的背景

或组成部分

其丰富的现状

肌理变化

赋予山地建

筑独特的感染力

地形的高低起伏

地肌的变化万千

赋予坡地建筑独特的形态感染力

坡地地势对建筑基

地的选择

体量大小

总体布置方式起着决定作用

坡地形态的变化使得坡地建筑可以选择不同的接地方

式 以致于产生不同的建筑形式 地势的 旷 奥 使

得坡地建筑的屋顶形式

退台露台等空间属性得以强

空间序列得以完成

坡地地肌的特点影响着坡地

建筑的立面虚实对比

材料与色彩选择

此外 为了充分利用地形环境 形成山地建筑艺

术面貌 建筑师还应该深谙广阔空间的视觉特点 因

必须考虑到

被观察对象的实际开敞状况

被观察对象的尺度

色调和大气透明度以及观察者

视力生理性能相关的清晰辨视距离

从各视点感受

山地建筑艺术面貌的条件和一系列其他特点

同时

尚需确定与地形有相应节律和尺度的设计

最大限

度地利用有特色的地形成分和形态

保证与室外环

境及室内各部位之间的景观联系

积极运用特种工

程构筑物和建筑小品

在设计手法上力求丰富多彩

灵活多变

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地独特风貌

保持

与原有肌理相协调

结     语

绿色生态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已逐渐成为人们的

普遍共识

它代表了对建设质量和生活品质的更高评

价标准

本文所探讨的山地建筑形态设计需要落实运

用到实际建筑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中

我们认为绿色

建筑的观点应贯穿其全过程

由于篇幅和时间所限

本文仅作为

浙江省利用山地丘陵进行城镇建设的技

术经济评价体系 的子课题 山地建筑的形态设计 的

先期研究

为将要展开的地质

景观

交通等后续研

究提供一个客观而全面的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彭寰

戴志中.从城市体形环境的角度控制建筑形

态.重庆建筑 2005 4

15-21.

卢济威

王海松. 山地建筑设计. 北京

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 2001.

周方中.环境 文脉 创新

山地建筑创作体验.

华中建筑 2000 1

27-33.

李玉堂.现代建筑外观构形剖析.华中建筑 2000

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