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1)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庞大的农村依然存在着大量浸透着乡土智慧的民居,
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财富可供挖掘。尤其乡土民居对功能和材料的重视与审美的独特性有
着现代住区难以具备的完美结合,对中国现在的住宅建设高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  

)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根深蒂固,乡土思想文化具有比城市更稳定的延续性;农村人口

众多资源匮乏,现代化进程远未完成,传统技术手段及其适用的村镇生产力条件短时间内
还不那么容易被取代;对乡土建筑文化和乡土建筑技术的研究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具体的地区主义的方法研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共识,例如:

(1)尊重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植被等;
(2)尊重地区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艺术审美等等;
(3)采用适宜技术,节约资源能源,维持可持续发展;
(4)在新的村镇建设中以现代技术继承发扬当地传统建筑文化,但不简单模仿;
(5)关心居民的实际需要,重视经济因素和社会公平;
……

4. 全球化/现代化与地区化的关系

当今中国最激烈的争论之一,就是全球化/现代化与地区化的关系。关于地区主义系列概念
相关的论文,往往以全球化、现代化和文化趋同开始,从而导出地方化的价值。最具代表性

的即《北京宪章》所概括的: 大自然的报复、混乱的城市化、技术 双刃剑 、建筑魂的失色

[12]”四个主要问题。前三者通常归罪于现代化,后者归于全球化。而解决之道,几乎都与地
区建筑有关:保护生态,关怀居民,适用技术,地方特色,每一点似乎都可以用地区建筑

——

” “

来解决。难怪吴良镛呼吁发展 全球

地区建筑学 , 现代建筑地区化,乡土建筑现代化

[13] 

;提出 探索新的建筑文化,发展地区建筑学 [14] “

, 基本理念加地域文化,从时代模

式探索中国建筑道路 [15],并将其写入作为世界建筑师共识的纲领文件《北京宪章》。如此
厚望,地区建筑不可谓不任重道远。

然而在国内,对地区化的认识并不统一,观点颇为混乱。

有一些建筑师和学者认为全球化、现代化是大势所趋, 国际化具有普遍性,本土化不是绝

对的 ,现代建筑的本质不是一种地区性建筑,地区化只是少数情况下需要关心的。他们多
数以现代科学技术、经济与价值观念的趋同和国际化为依据,有的还根据社会变迁与文化进
化理论,认为全球化过程中建筑与城市的差异性变小而复杂性和适应性加强是必然的,以
此来反对地区化的普遍意义。[16]

认为现代化和全球化必然导致地区性丧失的观点颇有说服力,尤其是在目前国内建筑风格
混乱又缺乏特色、千城一面的现实情况下。这促使更多的学者深思,文化多元化和价值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