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市生与死》

《可防卫空间》

《景园建筑学》等列为必读书目,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自然和人,

这种做法值得借鉴[7];第三,理论课对设计课的支撑不够。从各校情况来看,在设计
课中注重培养学生建立建筑与环境、文脉等协调的观点,而理论课中缺乏相关内容支撑。
  (二)设计课题缺乏广泛性与多样性
  从以上四校的课表来看,设计课题明显带有地域建筑倾向,但不系统、不全面。其一,
近年来,西方在社会、文化多元发展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建筑学亦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景
象,跳出了传统范畴,在文化、社会方面强调建筑与文化环境、人类精神需求相协调,在
科学、技术方面更加重视建筑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技术条件相适应。目前中国正处于社
会的转型期,设计课题也应该向地域多样性发展。其二,长期以来,多数院校的设计课题
一般是教师采用假设性课题设置用地条件,设计题目或淡化环境问题,或选择过分典型
的环境,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缺乏真实环境体验,很难抓住设计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训
练目的主要局限在单体建筑,着重不同建筑类型选择,从而使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
建筑内部功能调整与造型设计上。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剥离了建筑本身所应具备的社会、时
代与地域属性,而且割裂了设计思维与实际场地、实际建构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建筑设计
教学成为单纯的形体、功能乃至图面效果等技巧性训练,间接助长了学生重结果、轻过程,
重图面、轻分析的功利性学习风气。其三,设计课题在广泛性方面,还有待斟酌。从表 1 可
以看出,重庆大学和西安建筑大学专门开设了乡土建筑设计课程,但仅局限在对古典建
筑的认知和传统建筑的现代继承方面,而对广义地域建筑设计,如对城市产业调整过程
中旧厂房改建、历史街区以及历史文脉可持续发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地域适应性技术运
用与开发问题、节能和太阳能利用等
  内容关注不够。其四,设计中重技巧轻理论、重形式轻技术,教师对地域适应性技术
——“

” “

低技策略 或 高技 的地域表达等方面讲解不够,因此,学生做课题设计时 ,主要从

中外建筑杂志、明星建筑师作品中汲取灵感,建筑设计简化成平面功能组合和立面的抄袭,
建筑造型脱离功能和技术,

” “

变成了 脸谱

时装 。

?

  (三)实验教学不能与课题分析及建造、物理等技术环节有效配合
  建筑学科实验教学目的是增加学生对建筑的感性认识,扩大知识面,增加建筑与环
境互动关系的认识以及增加对建筑材料、结构、构造技术的认识。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要
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便为设计主干课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然而,从表 1 中看出,各
校不约而同地把古建筑测绘作为对地域建筑了解的途径,接触面较窄。除东南大学有专门
针对地域建筑的参观实习外,其余院校均缺乏对经典现代地域建筑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以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为例,在中国建筑史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中国古代经典建筑如佛光
寺大殿等进行模型制作(图 1),从而让学生了解传统建筑的构件特征及建构方式。
  然而,限于课程时间安排,在本科阶段,该实验课程仅仅让学生认识传统建筑构件
和构件的安装顺序,而对传统建筑的空间环境、建筑物理以及传统建筑精神气质方面的成
就,如情绪意境渲染、主旨意图表达、情景契合交融、空间变换流通等缺乏相应分析。
  三、在教学中加强地域建筑教育的探索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各校地域建筑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地域

建筑理论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和总结的过程,另一方面是 在当今建筑教育背景已经发

生了根本性改变的环境下 [8],各院校教育改革没有及时跟进,教学体系更新较慢。为
此,笔者认为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探索。
  (一)强化地域建筑文化的理论体系
  教师的建筑思想观是把握和思考建筑发展方向,从建筑设计观念方面对学生产生影
响。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观,首先,在保持传统史论课的基础上,应加强中国近现代
史讲解,特别是当代中西方建筑思想,要让学生对地域建筑文化有更深层的现代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