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B:你曾与木匠师傅合力扩建了自家的房子,跟我们说说这个故事?

  

A:是在我从小长大的大阪传统排房上建过阁楼。那个时候,我感受到了给

我家做活的工匠师的精湛技艺;我们热衷于工作,甚至忘了午餐。那种全身心投
入让我体会到了制造的乐趣。当年看见阁楼一天天变化,光线奇妙地照进昏暗的
排房内,被这次经历深深感动后,我萌发了对建筑事业的兴趣。

  

B:1960 年代你开始游历欧美,考察西方的建筑,绘制了大量的速写草图。

最喜欢欧美哪个城市的建筑?为什么?

  

A:都市及建筑的魅力是千差万别的,不能一概而论。非要举个例子的话,

那就是罗马的万神殿了,从古罗马时代建成至今,始终让人陶醉。能从那儿学到
的东西实在太多,常常让我思考建筑本身所具有的力量。

  

B:有评论说你认为真正的后现代文化不应存在于消极享乐,而是应包含

在禁欲主义的

“道”中。如何理解?

  

A:从 20 世纪后半叶开始,日本一直在向高度消费社会迈进,其结果是资

源、能源正逐渐耗尽。我们应该反省前世纪的错误,更多地珍惜周围的东西。我想
21 世纪应该是生活文化的时代,不是追求物质经济的富足,而是寻求真正意义
的心灵和精神的富裕。

  

B:在你看来,日本人的精神是什么?你怎样在建筑设计中体现这一点?

  

A:日本是一个与自然共生的民族,在四季变化以及不断改变的自然中培

养细腻的感觉。日本人相对于

“形”来说是更加注重“空间体验”。我自身也是如此,

不仅仅看重被墙壁和屋顶包围下的空间的

“形”,而且更重视可以射入屋内并在

房间中移动的

“光”的状态。

  

B:请以京都建筑环境为例,介绍建筑如何体现日本人的独特精神。

  

A:比如说桂离宫的侧沿,这一既不是内部又不是外部的空间正表现出了

日本人所具有的精神。

  

B:请为我们介绍一下大阪天保山三得利博物馆的设计原理。

  

A:三得利博物馆所在地是直面大阪湾的。在这里,我考虑的是如何将海跟

建筑结合起来。通过在博物馆和水际线之间设计亲水广场,把建筑和海岸从物理
角度连接起来。同时,面向大海打开展示空间,积极地引入风景,让参观者更近
距离地感受到海的存在。

  

B:请问对于 66 岁的人,保持身心顽强的秘诀是什么?

  

A:我想很多日本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独特忍耐力和合作精神。正是为了使这

种品质持续延伸下去,我常常不懈怠于对精神和身体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