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贝:是在

1983 年间。我接受这个设计案的条件之一是必须尽可能地了解卢

浮宫。当然,之前我去巴黎时对卢浮宫的整体已有所了解,但我那时想知道的是
有没有我可以进一步做的。如果我觉得不能再有所贡献,我会回绝这一专案。经
过三次探访之后,我觉得确实还可作为,而且非作不可。当时卢浮宫的局限性不
难察觉:卢浮宫最早建于

12 世纪,起初是一座城堡,后则用作宫殿。我们当时

的难题之一是如何将宫殿改建成现代化的博物馆。卢浮宫内的展览空间规模庞大
但缺乏基础设施的空间,譬如机械设备、艺术品储存、饭店、咖啡厅和商店等。再
三分析之后,我意识到这里确实有很多事可做,所以我告诉自己:

“我想尝试一

”。

  波:卢浮宫案的设计,最佳之处并不一定是金字塔,更重要的是中庭空间
的变化。我仍然记得您设计改建前的黎榭里殿

(Richelieu Wing)中庭,如今中

庭内展示着雕塑,玻璃天顶的采光,让作品更显得美丽。

  贝:那是后来的事了。

1989 年之前,卢浮宫博物馆位在赛纳河的一边,主

要入口开在丹侬

(Denon)广场。所以那是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才开始解决黎榭

里殿的问题。当时的黎榭里殿属于财经部。

1986 年社会党大选失败,财经部长

原不想搬迁,但密特朗总统保证财经部会搬入贝赛

(Bercy)的新财经部大楼。黎

榭里殿的改变对于如今大卢浮宫的成功至为重要,玛利庭

(Cour Marly)曾是部

长的正式入口,停满了车辆。从博物馆的设计角度来说实在是个浪费。

  

1984 年在阿卡恩(Arcachon)会晤商讨改建时,我就建议为玛利庭和相邻

的另一个为财务部所用的庭院加上屋顶,在这些庭院之上加上玻璃天顶,功夫
不大却能增加许多适于雕塑品的展览空间。您如今看到的玛利宫

(Chevaux de 

Marly)过去位于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内,但两者显然迟早得分开,
法方希望把玛利宫搬入室内,所以卢浮宫塑像保管局很支持建造两个用玻璃天
顶相盖的天庭。这一切都归功于艾米利

•比亚斯尼(Emile Biasini)那年冬天在海

边城市召开的会议。

  波:您个人而言,卢浮宫在您的一生中地位如何?现在这个工程已经结束
了,对您来说它的意义如何?

  贝:您可能以为卢浮宫之后,我很难找到比它更有趣味的事了,但其实不
然。卢浮宫的设计案是一生中难得再有的挑战,从头到尾,卢浮宫的设计共花了
13 年的时间,我是不想再设计一座卢浮宫了。这个设计案一开始就很坎坷,抨
击没有停过,我猜想百分之九十的巴黎人起初是反对这个工程的。这并不奇怪,
卢浮宫是国家级的标志性建筑,人们自然希望它保持原样。在我们公开展示金字
塔设计之后的

1984 到 1985 年之间,争论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我也在巴黎

街头遭到不少白眼。不过,如今回首往事,一切都变得愉快了,因为他们现在已
对我另眼相看,这表明人们已经接受了卢浮宫。我为此感到很高兴。

  波:究竟是什么原因,人们往往需要一些时间才能习惯某一建筑?为什么
除了一些偏激人士外,卢浮宫开始是众人反对,而现在却是人见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