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就专业与学科的渊源关系而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研究的深化密切相关。国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缘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新古

典自由主义思潮推动下的西方国家政府改革, 第三部门 的蓬勃发展、规模扩大
以及由此引发的职业化管理需求。顺应这一社会发展需要,哈佛大学、康奈尔大
学、纽约大学等美国多所大学先后开设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我国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公众对公共
产品与服务巨大需要与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作为对社会需求的回应,
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于

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专业。然而,实践中人们

对本专业依托学科,专业内涵并不十分明确,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着 合

法性 危机。解决此问题的基本前提就是进一步明确学科依托,准确把握专业内

 

涵。

从学科与专业课程的内在关系而言,学科体系制约专业课程体的建设,因此,

实践中必须以公共事业管理主干课程为核心,按照 横向拓宽、纵向理顺、加强基

础、突出特色、整体优化 的思路构建一个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分段实施、总体安

排,具有不同功能的 模块 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专业基础课程模

+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区域性地方特色选

修课模块。各模块课程之间有机配置,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而解决专业课
程设置的杂乱的问题。在确定课程结构中

,

除了要处理好 模块 课程各自量的比

例外

,还应该处理好必修课程、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之间量的比例。借

鉴国内外公共事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和改革的趋势,结合本科专业的培
养目标和特点,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应加大选修课程、综合课程或者跨学科课
程以及实验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整体课程可控制在

2600—2800 学时,160

—170 学分左右。其中,按照类的结构大致分配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课

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由英语、大学语文、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
管理信息系统、高等数学等课程组成的任何一个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习的公共基础
课程,这部分可占总学时的

35%左右。专业基础模块课程是为系统学习公共事

业管理专业奠定基础的课程,由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信息系统、
财务管理、公共关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管理定量分析、管理文秘、经济法等
课程组成,应占总学时的

20%左右。专业课群模块是突出专业特色,体现公共

事业管理学科基本要求,反映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最一般原理、特点、改革发
展和公共管理学科基本规格标志的专业课程群。其由行政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
共政策学、社会保障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公共管理及案例分析、公共预算管理、制
度经济学等课程组成,占总学时的

15%左右。实验、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聘请资

深专家作专题报告、社会调查、课程实验、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占总课程的
15%左右。区域性地方特色选修课是培养学生个性的良好方式,这类课程可以
分为任选课和限选课两部分。任选课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选择,只要够自
己的学分即可。而限选课应该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打通文理壁垒,塑造全方位
人才。该类课程可占总课程

5%

 

左右。

  四、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区域地方性大学确保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

 

才培养模式实现的关键